张博士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成了!我们的设计真的有用!我就说嘛,没有我们星辰搞不定的技术难题!”他头发乱糟糟的,下巴上还挂着胡茬,显然是为了等这一刻,熬了好几个通宵。
旁边的年轻工程师们更是激动得跳了起来,互相搂着肩膀欢呼。有个刚入职两年的小伙子,眼眶都红了:“还记得两年前,我们刚提出要在北极建光伏站的时候,多少人说我们疯了!行业里的专家们联名发文,说北极建光伏站是天方夜谭,还嘲笑我们是‘异想天开’。现在好了,我们不仅建成了,还实现了全年稳定供电,这脸打得啪啪响!”
“可不是嘛!”另一个工程师接过话茬,“我还记得去年冬天,我们派团队去北极实地勘测,遇上暴风雪,车子陷在冰缝里,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挖了三个小时才把车弄出来,回来的时候,眉毛胡子全是冰碴子,冻得说不出话来。还有实验室里的反复测试,抗寒涂层我们试了一百多种材料,储能电池改了几十版设计,多少个通宵熬下来,现在终于有回报了!”
林晚站在人群中,看着屏幕里北极冰原上那座闪闪发光的光伏站,嘴角扬起一抹骄傲的笑容。她想起两年前,和欧洲分中心的埃里克一起启动寒带光伏技术研发项目,当时大家还因为技术路线吵得面红耳赤;想起张博士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抗寒材料,熬得眼睛布满血丝;想起工程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北极实地勘测,传回的照片里,每个人都裹得像粽子,却笑得格外灿烂。那些熬夜画图、反复试验、遭遇质疑的日子,此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在每个人的心里涌动。
“王教授,恭喜你们!”林晚拿起手机,拨通了王教授的视频电话,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自豪,“光伏站的实时运行数据我们都看到了,供电稳定,完全符合预期。后续我们会派技术团队每三个月去一次北极,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确保供电万无一失,你们放心搞科研就行!”
视频画面里,王教授穿着厚厚的橘红色科考服,站在光伏站前,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远处的冰山在阳光下泛着蓝光。他举起手,对着镜头用力挥了挥,声音里满是激动:“林总,太感谢你们了!这座光伏站,不仅彻底解决了我们科考队的能源难题,更是人类北极科考史上的里程碑!它证明了光伏能源完全能在地球最极端的环境下稳定运行,为未来的北极科学研究、甚至北极资源合理开发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旁边的科考队员们也凑到镜头前,对着林晚和星辰的技术团队齐声喊:“谢谢星辰!谢谢林总!”他们的脸上带着冻红的痕迹,笑容却格外真挚。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全球。国际科考联盟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赞星辰科技的北极光伏站“开启了北极科考的新时代,为人类探索极地提供了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英国《自然》杂志用整整两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光伏站的技术突破,称其“打破了极寒地区能源供应的天花板,是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更是评价:“中国星辰用技术证明,清洁能源的潜力远比人类想象的更大,北极光伏站的成功,将推动全球极端环境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友们也炸开了锅,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中国网友留言:“星辰太牛了!把光伏板建到北极,这技术实力简直绝了!作为中国人,太骄傲了!”“以前觉得北极只有冰和雪,现在有了中国光伏的光,感觉整个北极都亮起来了!”外国网友也纷纷点赞:“星辰的技术太不可思议了,居然能在零下50度发电,太神奇了!”“希望我们国家也能和星辰合作,把光伏技术用到更多地方!”
欧洲分中心的埃里克也第一时间发来贺电,邮件里满是钦佩:“林,你们太了不起了!北极站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我们联合研发的寒带光伏技术完全可行,而且效果远超预期!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策划南极光伏站项目了?我已经联系了欧洲的南极科考队,他们非常期待和我们合作!”
林晚看着邮件,笑着回复:“没问题,埃里克。星辰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光伏光,照亮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南极也不例外。”
当天晚上,星辰科技没有举办奢华的庆祝晚宴,只是在研发中心的大厅里,摆上了水果、零食和饮料,技术团队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大家聊着两年来的研发经历,说着在北极勘测时的趣事,分享着此刻的成就感。
林晚举起手里的果汁杯,对着大家说:“北极站的建成,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我们还要继续研发更先进的光伏技术,把光伏站建到南极,建到沙漠,建到任何需要能源的极端环境里,用清洁能源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星辰的光,真正照亮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好!”大家齐声响应,举起杯子碰撞在一起,清脆的声响在大厅里回荡。窗外的星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映在每个人兴奋的脸上,像极了北极冰原上那座正在发光的光伏站——它不仅照亮了科考队的实验室,照亮了科研人员的梦想,更照亮了人类利用清洁能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