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队长一听,立刻转身往仓库跑:“有!上次给食品做保温剩下的铝箔纸,我去拿!”
就这样,一群人在雪地里忙了三个多小时,手脚冻得麻木了就轮流去科考站暖两分钟,回来接着干。终于,“保温储能装置”搭好了——储能电池组被厚厚的保温棉裹成了个圆滚滚的“大粽子”,外面还贴了层亮闪闪的铝箔纸,在极夜的微光下有点晃眼;几根U型铜管弯弯曲曲地贴在电池侧面,接口处用密封胶封得严严实实,一头稳稳地接在了光伏板的预热管上。小吴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预热系统的余热导出键,然后紧紧盯着检测仪,手心全是汗,连呼吸都放轻了。
所有人都围着检测仪,没人说话,只有风在外面“呜呜”地刮。一开始,屏幕上的电池核心温度没动静,还是零下三十五度,张队长忍不住小声问:“这……这能行吗?要是不行,咱们就得先把非必要设备关了,优先保科研仪器……”他的话还没说完,检测仪的数字突然跳了一下,从零下三十五度升到了零下三十四度,接着是零下三十三度、零下三十度……一点点往上爬,放电效率也跟着涨,从百分之二十九涨到百分之五十,再到百分之八十,最后稳稳地停在了百分之八十二!
“成了!真成了!”小吴激动得跳起来,差点撞到旁边的保温棉堆,他指着检测仪,声音都变调了,“放电效率恢复了!这样就能正常发电了!科考站的电够了!”
几乎是同时,身后的实验室传来一阵欢呼——里面的灯不再闪烁,变得亮堂堂的,电暖气也重新发出了稳定的“嗡嗡”声,监测极光的设备屏幕上,原本断断续续的波形,现在变成了一条平滑的曲线,数据不停地往上跳。张队长冲过去,一把抱住小吴,力道大得差点把小吴勒得喘不过气:“小伙子!你真是个天才!这办法太绝了!要是没有你这个小发明,我们这次极夜真得抓瞎,那些极光数据就全毁了!”
其他科考队员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夸:“之前还担心咱们要跟国外科考队一样困在这儿,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想出办法了!”“这保温装置看着简单,却正好戳中了要害,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进口设备管用多了!”“小吴是吧?以后你要是来北极,我们一定请你吃最好的冻饺子!”
小吴被夸得脸通红,挠了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林总提醒我想预热系统,老周帮我找材料,还有张队长他们帮忙锯铜管,大家一起想出来的。”他转头看向林晚,眼神里满是感激——要是当初林晚没鼓励他“别怕犯错,技术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现在可能还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提自己的想法。
林晚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谦虚,这个主意是你先想出来的,你就是团队的功臣。”她拿出手机,对着“保温储能装置”拍了张照片,发给陆哲,还附了句:“小吴的发明救场了,电池恢复供电,放心。”没过两分钟,陆哲就回复了,是个大大的大拇指表情,还有一段念念的语音,小姑娘的声音软软的,带着点兴奋:“妈妈!小吴哥哥好厉害呀!我要画个保温装置的画送给你,还要画北极熊在旁边看!”
晚上,科考站特意煮了火锅,大家围在电暖气旁边,中间的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冻豆腐、羊肉卷、土豆粉在里面翻滚,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张队长举着一杯热奶茶,非要敬小吴:“小伙子,我敬你一杯!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不然咱们这极夜过得可就惨了。以后你要是有什么新发明,可别忘了我们北极科考队,我们第一个支持你!”
小吴红着脸接过奶茶,抿了一口,小声说:“张队长,您放心,等回去以后,我们肯定把这次的运行数据整理好,再优化下这个保温装置,争取让它能用到更多极寒地区的光伏项目上——比如南极科考站,还有西伯利亚的那些村庄,他们肯定也需要。”
林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窗外,极夜的天空中突然亮起了极光,绿色的光带在深蓝色的天幕上缓缓舞动,偶尔还会闪过几缕粉色的光,美得让人移不开眼。她想起母亲笔记本里写的“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图纸和数据,是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递过去的一份温暖”,现在她终于懂了——真正厉害的技术,不是实验室里那些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像小吴这个“保温储能装置”一样,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解决眼前最棘手的问题,让科考队员不用再担心断电,让北极的极夜也能有稳定的光亮。
后来,这个“保温储能装置”不仅一直在黄河站用着,还被星辰科技申请了专利,推广到了南极中山站和西伯利亚的几个偏远村庄。小吴也因为这个发明,成了星辰研发部的骨干,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开会时不敢大声说话的年轻技术员了。每次有人问他,当初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他都会笑着说:“是林总告诉我的,做技术不用怕简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技术。”
而北极的这次经历,也成了星辰团队心里最珍贵的回忆——在零下四十六度的极夜,一群人围着储能电池组,用废铜管、旧保温棉和一点不服输的劲儿,拼出了一个能发光发热的“小发明”,也拼出了他们作为技术人的初心:不管在多冷的地方,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只要心里有光,就能用自己的本事,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