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星辰科技AI系统上线!行业革新
四月二十八上午10点,星辰科技总部A座顶层的“星穹”发布厅内,气氛热烈得仿佛要冲破穹顶。这座可容纳500人的发布厅以“未来能源”为设计主题,穹顶的环形LEd屏如浩瀚星河,流动的蓝色数据流像瀑布般倾泻而下,与地面直径8米的全息投影台交相辉映,折射出细碎的科技光粒。四周的8根透明立柱内嵌触控屏,实时滚动着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动态数据——从青海光伏基地的实时发电量,到欧洲电网的负荷曲线,每一组跳动的数字都透着前沿领域的紧张与期待。
发布厅前方的主舞台采用银灰色哑光金属搭建,与科技蓝的背景屏形成鲜明对比。背景屏中央,“新能源AI管理系统——启星1.0”的字样以3d立体效果呈现,金属光泽随光影流转;下方的“智能调度·高效节能·行业革新”标语旁,缀着细碎的光效粒子,仿佛是系统启动前的能量蓄力。舞台两侧的音响采用全息声技术,确保每个角落都能清晰捕捉到发言者的声音。
台下座无虚席,连过道都临时加了折叠椅。前排贵宾席上,远航新能源cEo赵峰身着深色西装,手中的会议手册已被翻得卷边,“启星1.0核心参数”页上,红色标记笔勾勒出“储能利用率92%”“故障预警48小时”等关键数据;国家电网技术总监李教授戴着金丝边眼镜,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屏幕上是他提前整理的适配需求;欧洲能源联盟代表安娜女士则频繁与身旁的助手交流,眼神里满是评估的审慎。
后排的技术专区,几位穿着竞品企业工装的工程师紧握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面——“启星1.0”的云南试点数据上周已在行业内小范围流传,“发电效率提升15%”的数字让他们既怀疑又紧张,今天特意赶来,就是想亲眼验证这份“颠覆式革新”的真实性。媒体区的记者们举着相机、摄像机,镜头对准舞台,待机灯连成一片闪烁的光海。
10点整,轻快的电子合成乐渐歇,发布厅内瞬间安静下来。顾云裳身着一身银灰色不对称剪裁工装裙,裙摆左侧的几何纹路以荧光蓝丝线绣成,如电路板般精致;右侧则是利落的开叉设计,露出线条优美的小腿;胸前别着一枚“星辰研发”的钻石徽章,在灯光下折射出锐利的光;她踩着5厘米细跟短靴,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走到舞台中央时,激光笔已在指尖转动自如。
“欢迎各位莅临星辰科技‘启星1.0’全球上线发布会。”顾云裳的声音透过全息音响传遍全场,清晰中带着一丝金属质感的穿透力,“半年前,林总在集团年度战略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AI是新能源行业的下一个命门’时,质疑声不绝于耳——‘新能源的核心是组件转化率,砸3亿研发AI是舍本逐末’‘行业内的AI应用都停留在监控层面,星辰能做什么突破?’今天,我们用‘启星1.0’,给所有疑问一个答案。”
她抬手轻挥激光笔,背景屏瞬间切换至一部3分钟的研发短片:画面从半年前实验室的白板开始,上面画着潦草的算法草图,陆哲和研发团队围坐讨论,粉笔灰落在衬衫上都浑然不觉;接着是云南楚雄电站的调试现场,工程师冒着暴雨爬上光伏板安装传感器,雨水打湿了白大褂;最后是与哈佛AI实验室的视频会议,中外专家用代码交流,屏幕上满是跳动的公式。短片结尾,一行字幕缓缓浮现:“180个日夜,372次算法迭代,40座电站试点——启星1.0,为革新而来。”
短片落幕,全息投影台突然亮起幽幽蓝光,一个立体的全球能源网络模型缓缓升起:蓝色光点代表星辰旗下的光伏电站,绿色节点是储能中心,红色数据流模拟着实时电网负荷,三者通过银色线条紧密连接,构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启星1.0的核心,是‘三位一体智能中枢’。”顾云裳走到投影台旁,指尖在半空轻划,模型瞬间拆解为三个独立模块,“第一,气象预测与发电调度:系统融合了卫星云图、地面微气象传感器、历史发电数据三大维度,能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光照强度、云层移动轨迹,提前调整光伏板的倾角与追光角度——楚雄试点显示,仅这一项优化,就让单日发电效率提升15.2%;第二,储能协同优化:针对电网峰谷负荷差异,AI会自动计算最优充放策略,比如在工业用电高峰的8-10点、居民用电高峰的18-20点释放电能,凌晨低谷时全力储电,让储能电池的利用率从行业平均68%跃升至92%;第三,全链路故障自愈:通过实时监测组件的微电流变化、线路温度波动,AI能提前48小时预警潜在故障,联动电站的运维机器人完成接线松动、灰尘清理等基础修复,将非计划停机损失降低90%。”
话音刚落,投影台上弹出楚雄100w光伏电站的“接入前后对比图”:接入前,日均发电量120.3万度,运维成本占比18.7%;接入后,日均发电量提升至138.6万度,运维成本骤降至5.2%。绿色的柱状图直观地展现着系统的价值,台下瞬间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安娜女士忍不住前倾身体,与助手快速交流着什么,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敲击。
“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而是过去30天的真实运行成果。”顾云裳的语气带着十足的底气,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全球试点地图,“目前,‘启星1.0’已完成国内32座电站、海外8座电站的落地测试,覆盖光伏、风电两大领域,平均为每座电站年增收210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光伏-储能-电网’之间的信息壁垒——以前三者是独立的‘孤岛’,现在通过AI中枢联动,形成了‘发电-储电-输电’的智能闭环,这才是真正的行业革新。”
“顾总,我有个问题。”前排的安娜女士举手起身,一口流利的中文带着轻微的欧洲口音,“‘启星1.0’如何适配不同国家的电网标准?比如欧洲的交流电网频率为50hz,中国的特高压电网以直流为主,系统的兼容性是否有保障?”
顾云裳微微一笑,激光笔点向触控屏上的“多电网适配模块”,界面瞬间展开,12种主流电网协议库的图标整齐排列:“这正是我们的核心技术壁垒之一。‘启星1.0’内置了IEc、IEEE等12种国际主流电网协议库,通过自主研发的‘协议转换引擎’,能在2小时内完成与任意电网的适配调试。上个月我们与莱茵集团完成专项测试,系统与德国电网的对接延迟仅0.03秒,远低于欧盟规定的0.1秒标准,完全满足商业运行需求。”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语气里满是对林晚的敬佩:“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林总的战略预判。半年前,当所有人都盯着组件转化率的‘微创新’时,林总告诉我们:‘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未来会从硬件比拼转向软件定义,谁先掌握能源调度的“智慧大脑”,谁就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她力排众议,将年度研发预算的40%投入这个项目,还亲自对接哈佛AI实验室,共享核心算法框架——没有她的远见和魄力,就没有今天的‘启星1.0’。现在,她预判的风口,我们亲手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