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海外油田!财富再爆
二月十七上午11点,中东某国的沙漠腹地,毒辣的太阳像个烧红的烙铁悬在头顶,地表温度飙升至52摄氏度,空气热得扭曲变形,远处的沙丘在热浪中幻化成模糊的剪影。狂风卷着细密的黄沙,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钢铁钻井平台,发出“噼啪”的脆响,平台边缘的警示旗被吹得猎猎作响,红底白字的“危险作业”字样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高达50米的钻井架直插云霄,银灰色的钢铁结构在烈日下泛着灼人的光,顶端的红色信号灯以每秒一次的频率缓慢闪烁,像是在沙漠中跳动的心脏。巨型钻井机正以每分钟30转的速度往地下3000米深处掘进,“轰隆隆”的轰鸣震得人耳膜发疼,连脚下的钢板都在微微颤抖。平台上,穿着橙色防火工装的工程师们各司其职,有人趴在钻井机旁检查齿轮咬合,油污沾满了手套;有人盯着压力表上的指针,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水珠,砸在工装领口上,瞬间就被蒸发。
控制室里的空调开到了最低温,却依旧挡不住外面的燥热。七块高清监控屏并排挂在墙上,左侧的屏幕显示着钻井深度和地下岩层结构,中间的屏幕实时传输着钻头处的画面——黑色的原油正顺着钻杆缓慢渗出,右侧的屏幕则跳动着原油纯度、流量、压力等核心数据。项目负责人马克是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留着络腮胡,鬓角已经花白,他举着对讲机,声音因激动而沙哑:“钻井深度3021米!压力稳定在2.3pa!原油纯度82%,硫含量低于0.5%,完全达到商业开采标准!”
“太棒了!马克!我们成功了!”对讲机里传来地质工程师莉莉的欢呼声。三个月前,他们顶着沙漠风暴和高温,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搭建平台、调试设备,多次因为岩层坚硬而被迫停工,现在终于迎来了回报。控制室里的工程师们瞬间沸腾起来,有人互相击掌,有人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角落里的年轻技术员汤姆还偷偷抹了把眼角——他已经三个月没见过家人了。
与此同时,江城林晚的办公室里,落地窗外是初春的生机——玉兰花苞缀满枝头,嫩绿的柳叶在微风中摇曳。室内的温度被中央空调精准控制在24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蓝山咖啡的醇厚香气。林晚坐在意大利进口的真皮办公椅上,椅背微微后倾,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羊绒衫,柔软的面料贴合身形,手腕上戴着一块简约的银色手表,表盘上的指针指向11点05分。办公桌的左侧放着一个缩小版的油田模型,钻井架、储油罐、输油管道一应俱全,右侧则摆着母亲苏清媛的照片——照片里的女人穿着白色连衣裙,站在海外庄园的玫瑰园里,笑得温柔。
4K高清视频会议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屏幕左侧显示着钻井平台的实时画面,右侧则是马克和几位核心工程师的特写。林晚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屏幕里那股顺着管道缓缓流入储油罐的黑色原油上——浓稠的原油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像流动的黑曜石,每一滴都承载着巨大的价值。
“林总,根据目前的开采数据,我们做了详细的收益测算。”马克的脸出现在屏幕中央,他顺手拿起桌上的文件夹,翻到标有“盈利预测”的那一页,“钻井机的日开采量稳定在220吨,年产能可达8万吨;当前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85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5800元\/吨;扣除每吨1200元的开采成本(包括设备损耗、燃油、人工)、800元的税费,以及每年500万的平台维护费用,预计年净利润可达5000万人民币。”
他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兴奋:“如果我们再增加两台相同型号的钻井机,投入约1200万,日开采量可提升至600吨,年净利润能再增加30%,达到6500万!而且我们在周边勘探时发现,油田的储量可能比最初预估的多20%,未来五年的开采量都能保持稳定。”
坐在林晚右侧的宋明猛地抬起头,手里的财务报表差点掉在地上。他推了推眼镜,眼睛瞪得圆圆的,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5000万?!这比我们三个月前做的可行性报告多了整整2000万!苏女士当年买下这座庄园时,主要是看中了庄园的历史底蕴,根本没把附属油田当回事,没想到储量这么丰富,真是意外之喜!”
宋明是苏清媛生前的特助,跟着苏家工作了二十年,看着林晚长大。他清楚记得,十年前苏清媛买下这座海外庄园时,律师曾建议详细勘探油田,但苏清媛只是笑着说:“庄园里的玫瑰比原油值钱”,如今看来,这句玩笑话背后,藏着多大的惊喜。
林晚没有立刻回应增加钻井机的提议,而是将视频画面切换到平台周边的实时监控——镜头扫过沙漠边缘的一个村落,土坯房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屋顶盖着破旧的茅草,几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孩子正蹲在黄沙里,用树枝在地上画画,他们的脸上沾着尘土,嘴唇因为缺水而干裂起皮。不远处,一位老妇人正提着水桶,往一公里外的水井走去,水桶的边缘还破了个小洞,水洒在地上,很快就被沙子吸干。
看到这一幕,林晚的指尖顿了顿。她想起小时候,母亲苏清媛曾带她去山区做慈善,看着那些因为贫困而买不起文具的孩子,母亲摸着她的头说:“小晚,财富是上天的馈赠,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真正的富有,是有能力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那时候她还不懂,直到继承遗产、一步步扩大商业版图后才明白,钱赚得越多,肩上的责任就越重。
“马克,增加钻井机的提议先搁置。”林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控制室,清晰而坚定,“我有两个决定:第一,油田每年5000万的净利润,拿出50%,也就是2500万,成立‘沙漠之光’专项慈善基金;第二,剩下的2500万留作集团的流动资金,优先投入星辰科技的新能源芯片研发和新能科技的储能设备生产线。”
“慈善基金?”马克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您是想帮助周边的村落?”
“没错。”林晚点点头,打开桌上的笔记本,念出早已想好的计划,“基金分三个方向使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万建一所小学和一所卫生站,小学要包含12间教室、2个计算机房和1个图书馆,卫生站要配备基础医疗设备和常驻医生;二是民生改善,投资500万建一座自来水厂,采用反渗透净水技术,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再投资200万为每户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板,解决用电难题;三是人才培养,每年拿出500万,资助国内石油工程、新能源专业的贫困大学生,涵盖学费、生活费,毕业后优先安排到我们的相关企业工作。”
她的话刚说完,办公室和控制室里同时陷入了短暂的安静。宋明先是惊讶,随即眼中涌起深深的敬佩。他跟着苏清媛做了二十年慈善,苏女士的捐赠多是零散的——看到灾区捐款、遇到贫困家庭资助,但像林晚这样成立专项基金、精准定位帮扶方向、甚至将慈善与行业人才培养结合的,还是第一次。
“林总,您这格局,真是远超同龄人。”宋明感慨道,“苏女士当年做慈善是‘随心而为’,而您是‘系统规划’,不仅帮了别人,还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一举两得。现在很多富豪做慈善只是为了名声,像您这样真心实意想解决问题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