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大姑搬家!亲情圆满(1 / 2)

第35章:大姑搬家!亲情圆满

二月初一的上午,初春的阳光终于攒足了暖意,像一层薄纱似的裹住江城老城区的街巷。青石板路被晒得微微发烫,踩上去能感觉到一丝暖意从鞋底往上窜;墙根下的青苔还带着点湿意,却没了冬日的阴冷;巷口卖早点的摊子还没撤,蒸笼里飘出的白汽混着豆浆的香气,慢悠悠地散开,给这条老巷添了几分烟火气。

大姑家的老房子在巷子最深处,青砖灰瓦的院墙爬着几缕枯萎的牵牛花藤,墙皮斑驳得露出里面的土黄色,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两扇暗红色的木门上,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用手一碰还会发出“叮”的轻响,推开时“吱呀——”一声,像是在诉说着十几年的故事。这里藏着林晚大半的童年:三岁被林建国送到大姑家时,她抱着大姑的腿哭;小学时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写作业,大姑端着糖水站在旁边;高中时晚自习回家,大姑总会留着一盏灯——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浸着大姑的疼爱。

林晚今天穿得格外轻快:浅粉色的休闲外套是柔和的茱萸粉,面料是透气的棉麻,袖口绣着小小的白色樱花;内搭的白色t恤领口别着一个银色的小月亮别针,是她特意选的;下身是浅蓝色的直筒牛仔裤,裤脚卷到脚踝,露出白色的船袜;脚上踩着一双白色运动鞋,鞋边有淡粉色的条纹,走起来轻轻巧巧的。她和张瑶一起帮大姑收拾东西,张瑶蹲在地上,把大姑叠得整整齐齐的旧毛衣往纸箱里放——那件枣红色的毛衣是大姑前年织的,针脚细密,领口还绣着小小的福字。

“大姑,这件毛衣您可得留着!”张瑶拿起毛衣对着光看了看,语气里满是赞叹,“您这手艺比商场里卖的还精致,冬天穿在里面,又暖又舒服,扔了多可惜啊!”

大姑坐在床边的旧藤椅上,手里捧着一个边缘磨得发白的相框——相框是塑料的,上面印着早已褪色的卡通图案,里面是林晚六岁时和她的合影。照片里的林晚扎着两个羊角辫,辫梢系着粉色的蝴蝶结,穿着大姑织的浅粉色毛衣,正搂着大姑的脖子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大姑那时还年轻,头发里没什么白丝,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大姑的指尖轻轻拂过相框边缘的划痕,眼眶有点发红,声音却带着笑意:“哪能扔啊,这照片跟着我搬了两次家,从来没丢过。到了新家,我就把它挂在客厅的沙发上面,一抬头就能看着。”

林强姑父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包口露出半截鱼竿的碳纤维竿梢,他正蹲在院子里整理渔具——几个塑料鱼漂用绳子串着,卷好的鱼线绕在泡沫轴上,还有一个装着鱼钩的铁盒子,里面分门别类地放着不同型号的钩。他抬起头,脸上满是藏不住的期待,声音里带着点雀跃:“我听晚晚说,新家离南园湖就五分钟步行路程,以后我早上六点起床,溜达着就能到湖边的钓鱼台。钓上新鲜的鲫鱼,回来让你大姑给咱们做奶白鱼汤,再撒点葱花,那味儿绝了!”

林晓跟在林晚身后,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浅棕色的毛绒熊——这是林晚十五岁生日时用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买的,当时林晓才七岁,抱着毛绒熊高兴了好几天,现在熊的耳朵有点掉毛,却被洗得干干净净,连眼睛上的塑料扣都没划痕。她今年刚上高二,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领口系着整整齐齐的红领巾,马尾辫用粉色的皮筋扎着,发梢有点自然卷。她凑到林晚身边,眼睛亮晶晶的,像装着两颗小星星:“姐,新家真的有专门给我的房间吗?我能自己选窗帘的颜色不?我想选浅紫色的,就像你上次给我买的那本笔记本的颜色。”

“当然能啊。”林晚笑着伸手揉了揉她的马尾辫,指尖触到软软的发丝,“你的房间在主卧旁边,朝南的,早上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床上,特别暖和。我给你买了浅紫色和浅蓝色两种窗帘,都挂在衣柜里了,你喜欢哪个就挂哪个;书桌旁边还留了个两米高的书架,以后你的小东西都有地方放了。”

林晓听了,高兴得原地蹦了两下,怀里的毛绒熊也跟着晃:“太好了!我最喜欢浅紫色了!以后我放学回家,先在书桌前写作业,写完作业还能跟你一起去湖边散步,看看湖里的鸭子!”

收拾东西时,总能翻出些旧物件:大姑织了一半的毛线团、林晓小学时得的三好学生奖状、姑父年轻时钓鱼比赛得的搪瓷杯,林晚都小心地放进专门的纸箱,贴上“易碎\/纪念”的标签——这些都是一家人的回忆,不能弄丢。

快到中午时,搬家公司的师傅们推着小推车来了,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和家具往车上搬。衣柜是大姑结婚时的旧衣柜,木质的柜门上刻着简单的花纹,师傅们用气泡膜裹了三层,生怕磕碰到;那张旧藤椅是大姑最喜欢的,师傅们特意用帆布包起来,放在车的最里面。林晚扶着大姑的胳膊,慢慢走出老房子,大姑回头看了一眼那扇熟悉的木门,眼神里有淡淡的不舍,却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住了快二十年了,墙上的每一道印子都熟,要说舍不得是真的。可一想到以后能跟晚晚住得近,想见面了走几步就到,心里就比啥都高兴。”

“大姑,想回来看看咱们随时回来。”林晚握紧大姑的手,她的手粗糙却温暖,带着常年做家务留下的薄茧,“我已经跟巷口的王奶奶说好了,让她帮忙照看老房子,窗户会定期打开通风,里面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放着,咱们要是想回来住几天,随时都能住。”

车子往南园附近的“湖景家园”小区开,一路上林晓都趴在车窗边,眼睛都不眨地看着窗外。小区门口的喷泉正在喷水,水柱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水池里溅起小水花;进门的主干道两旁种着两排樱花树,枝桠上已经冒出了小小的粉白色花苞,再过半个月就能开花;旁边的超市和菜市场紧挨着,招牌鲜亮,看着就热闹——生活便利得让林晓忍不住小声跟大姑说:“以后买酱油再也不用走两条街了。”

到了新家楼下,林晚牵着大姑走进电梯,电梯间的墙上挂着一幅手工编织的挂毯,是她特意找手艺人定制的,米白色的底布上绣着一个红色的“家”字,周围绕着藤蔓和小花,看着就暖。按下12楼的按钮,电梯缓缓上升,林晓盯着数字跳,嘴里还数着:“8、9、10……快到了!”

电梯门一开,映入眼帘的是浅米色的玄关,地面铺着防滑的仿古砖,墙角摆着一盆刚买的金边吊兰,叶子垂下来像绿色的帘子;墙上钉着一排挂钩,挂着大姑的布包、姑父的帽子,还有林晓的卡通书包——都是林晚提前摆好的。

推开家门,阳光从客厅的落地窗涌进来,把浅原木色的沙发、茶几染得暖洋洋的。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盆绿萝,叶子绿油油的,花盆是陶瓷的,上面印着浅青色的竹子;阳台的角落里,摆着四盆粉色的月季花苗,是林晚特意去花鸟市场挑的,品种是大姑最喜欢的“粉扇”,花瓣大而饱满;厨房的推拉门是玻璃的,里面的石英石台面又宽又干净,旁边的嵌入式烤箱还没拆封,大姑走进去,伸手摸了摸台面,指尖划过光滑的表面,笑着说:“这么大的台面,以后我能给你们做红烧肉、炖排骨,还能包饺子——以前老房子的台面小,擀面皮都得挪地方,现在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