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琴键,冰冷而沉默。
但苏喆的整个世界,却在那沉重的震动传来时,轰然作响——并非听觉意义上的声响,而是一种灵魂层面的轰鸣。
那一下按压,如同一个信号,彻底激活了潜藏在这具身体里的、名为“情感共鸣”的天赋。它不再仅仅是微弱的涟漪,而是化作了一种清晰的、可供解读的感知渠道。
苏喆(林辰)维持着按压琴键的姿势,闭上眼睛,将全部心神沉浸在这种奇妙的感知中。
“咚——”
无声,但有“感”。
那通过骨骼和肌肉传导上来的震动,低沉、绵长,带着一种向下坠落的趋势。在他的“情感视野”中,这个震动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它被瞬间解构、翻译——它呈现出一种暗沉的铁灰色,形态如同不断扩散的沉重淤泥,散发着绝望、压抑、停滞的气息。
这正是“林辰”记忆深处,得知自己失聪那一刻的核心情绪!
一个低音区的音符,直接对应了这样一种沉重的情感意象!
苏喆猛地收回手指,震动的余韵还在他体内微微荡漾。他没有任何犹豫,又将手指移向高音区,轻轻按下一个清脆的音符。
同样没有声音。
但传来的震动感截然不同!那是短促、明亮、带有轻微刺麻感的震动。在他的感知里,它化作了一道纤细的、银亮色的丝线,带着一种尖锐的、近乎疼痛的“期待”感,但这期待背后是巨大的空洞和失落——这或许是“林辰”在失聪前,对某场即将到来的重要演出所怀抱的、最终被粉碎的憧憬。
苏喆的手指开始在琴键上跳跃,不再是演奏曲子,而是像科学家实验一样,尝试着不同的琴键,不同的力度。
中音区的某个键,带来一种温暖却带着哀伤的震动,如同黄昏的阳光;另一个键,则带来一种急促、焦虑的震动,像是心脏在困境中疯狂跳动……
他发现自己不仅能感知到单一音符对应的情绪色彩,甚至能模糊地分辨出同时按下两个或多个音符时,它们震动交织所产生的、更为复杂的“混合情感”。不和谐音程带来冲突与挣扎,和谐音程则带来短暂却虚假的平静。
这不再是听觉的艺术,这是触觉的诗篇,是情感的密码学!
“我需要系统化……”苏喆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激动。空有感知而不加整理,无异于宝山空回。他需要为这种独特的能力,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词典”和“语法”。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散落一地的乐谱上。那些五线谱,对现在的他而言已是天书。他需要一种新的记录方式。
苏喆站起身,脚步还有些虚浮,但眼神无比坚定。他找到“林辰”的书桌,从抽屉里拿出空白的笔记本和笔。
他回到钢琴前,坐下。闭上眼睛,再次用手指轻轻拂过琴键,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一个接一个地按压,不追求旋律,只专注于记录。
他在笔记本上,以一种全新的、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理解的方式,开始记录:
“c2(低音do):震动频率极低,振幅大,持续时间长。情感映射:深沉的绝望,背负巨石,色彩:铁灰\/墨黑。”
“G4(中音Sol):震动频率中等,触感圆润略带滞涩。情感映射:温暖的哀伤,回忆的余温,色彩:暖黄\/旧金。”
“E6(高音i):震动频率高,短促尖锐。情感映射:破碎的期待,尖锐的刺痛,色彩:亮白\/银,边缘带血丝感。”
他不再使用传统的音名和唱名,而是结合了震动物理特性(频率、振幅、持续时间)和情感映射(情绪描述、比喻、色彩联想)的复合记录法。
这是一个枯燥、繁琐,却至关重要的过程。他必须摒弃过去十五年作为音乐天才“林辰”所依赖的全部听觉经验,像一个婴儿一样,从头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由震动和情感构成的语言。
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胃部因安眠药副作用和过度精神集中而隐隐作痛。但他乐此不疲。
几个小时过去,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录了几十个“键位情感档案”。他感到精神有些疲惫,那种奇妙的“情感共鸣”感知似乎也变得有些迟钝。
他停下来,喝了点水,目光再次落到那把被冷落在沙发上的小提琴上。
弦乐器呢?
他拿起小提琴和琴弓。对于失聪的他来说,拉响它毫无意义。但是,如果他只是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