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心医院内部的震荡余波未平,但表面的秩序已迅速恢复。涉事人员被清理后,院方以极高的效率任命了新的急诊科负责人,并加强了内部管理和药品监管。空气中那股无形的压力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清明,以及对未来更加严谨的期盼。
“神圣之手”大赛的院内选拔,在这种背景下如期举行。因为之前的变故,急诊科原本的推荐名额变得毫无悬念——林逸以全票通过,代表急诊科出战。
大赛的院内决赛在市医学技能中心举行,汇聚了全院各科室推选出的青年才俊。比赛内容极其严苛,涵盖了从清创缝合、深静脉穿刺、困难气道管理,到模拟复杂创伤抢救、危重病人快速诊断决策等多个环节,全面考察选手的操作精度、速度、应变能力和临床思维。
赛场上,林逸如同一位踏入属于自己疆域的君王。“精密操控”天赋在“融会贯通”的境界下,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威力。
他的清创缝合,针距均匀如尺量,打结流畅而稳固,对组织损伤降到最低。
他的深静脉穿刺,在模拟血管塌陷的模型上,依旧一针见血,角度刁钻而精准。
面对模拟的困难气道,他操控喉镜和导管的动作如同微雕艺术,在极限空间内完成完美置管。
在高度拟真的复杂创伤抢救模拟人中,他是指挥若定的大脑,也是执行精准的利刃。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基于对海量生命体征数据的瞬间分析和优先级判断,他的每一次操作都干净利落,直指核心。他甚至能通过模拟人细微的肌肉颤动和生命参数变化的模式,提前预判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他的表现,已不仅仅是“优秀”,而是近乎“完美”。一种建立在绝对精准和极致效率之上的、冰冷的、却又充满力量的美感。
评委席上,来自院内外的专家们不时交换着惊叹的眼神。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年轻医生,更是一种对医学操作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这个林逸……他的操作已经超出了熟练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本能。”一位资深外科专家低声感叹。
“尤其是他对细节的把握和风险的预判,简直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水平。”另一位评委附和道。
毫无疑问,林逸以绝对优势夺得了本届“神圣之手”大赛院内选拔的冠军,获得了代表医院参加全省大赛的资格。
颁奖仪式上,当院长将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递到林逸手中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之前英勇行为的致敬。
聚光灯下,林逸(苏喆)握着奖杯,感受着其冰冷的质感。他完成了“林逸”这个身份在本界所能达到的职业巅峰。扭转命运,立足科室,获得大赛资格——所有主线任务,均已超额完成。
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获奖感言,只是对着话筒,平静而清晰地说道:“医学之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心怀敬畏,手持精准,方能不负性命相托。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坚守在抢救一线,与死神争分夺秒的同仁。谢谢。”
简短的话语,却重若千钧,再次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他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格局。
比赛结束,喧嚣散去。
林逸回到急诊科,办理了一些后续的手续,也收到了无数同事的祝贺。高健、刘振等人的名字已成为过去,科室里注入了新的血液和风气。
陈玥帮他整理着办公桌,眼圈还有些发红,但脸上洋溢着笑容:“林老师,恭喜你!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的!你去参加省赛,肯定还能拿冠军!”
林逸看着她,这个从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现在已能独当一面的规培生,心中也有些感慨。他将一本自己整理的、关于急诊常见危重症思维导图和操作要点的笔记本递给她。
“好好学,急诊科以后要看你们的了。”
陈玥接过笔记本,如同接过一份珍贵的传承,用力点头:“我会的,林老师!”
傍晚,林逸独自一人走在医院连接各栋大楼的长廊上。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下金色的余晖。他完成了在这个世界的一切,是时候离开了。
他找到一个无人的休息角坐下,闭上眼睛,意识沉入系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