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中,苏喆隐约察觉到,周墨出身似乎并非官宦世家,更像是寒门,但言谈举止间那份从容与见识,又绝非寻常寒门子弟所能及。他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苏兄志在乡试?”周墨忽然问道。
“正是。周兄想必亦然?”苏喆点头。
周墨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意:“自然。乡试群英荟萃,乃大比之年。届时,希望能与苏兄同场竞技,再较高下。”
这便是正式下战书了。
苏喆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这一次会面,两人虽未深交,却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明确了对方将是自己科举路上的重要对手与参照。
文会结束后,苏喆回到听竹轩,心中思绪翻涌。周墨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寒门学子中的佼佼者是何等模样,也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要想在精英云集的乡试中脱颖而出,他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业中。杜如晦先生也开始为他进行更高强度的乡试特训,涉猎的经义更加深奥,策论题目也更加贴近朝廷实际面临的难题。
同时,他并未放松对府内情况的掌握。通过迎夏、拾秋等人,他了解到苏明远虽被禁足,但其母族那边似乎有些不安分的动静,似乎在暗中为其奔走,希望能减轻惩罚。而王氏对此态度暧昧,并未明确阻止。
苏喆心中冷笑。苏明远若能安分守己便罢,若还想兴风作浪,他如今已非吴下阿蒙,自有应对之法。
他现在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在乡试之上。
夜深人静,听竹轩书房的灯火常常亮至三更。
苏喆伏案疾书,笔下是杜先生布置的关于西北军屯利弊的策论。窗外的月色洒落在他清俊而专注的侧脸上。
新贵已然崛起,但脚下的路,依旧漫长而充满挑战。
乡试,将是他面临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考。
他必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