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功成归来(2 / 2)

这一次,不再是“召见”,而是“请”。

苏喆来到萱草堂时,堂内只剩下王氏和钱嬷嬷,以及那幅展开的《千峰寂雪图》。

“孩儿给母亲请安。”苏喆行礼。

“我儿快来!”王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亲热笑容,拉着他走到画前,“你看,这便是《千峰寂雪图》真迹!多亏了我儿慧眼识珠,洞悉先机,方能寻回此等国之瑰宝!”

苏喆目光落在画上,也是微微一怔。即便他历经数界,见识广博,也不得不承认,此画确实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那其中蕴含的孤寂与超脱,隐隐与他某些世界的经历产生了共鸣。

“确是绝世珍品。”苏喆由衷赞道,“恭喜母亲得偿所愿。”

“是你我母子,同心协力之功!”王氏纠正道,语气郑重,“若非我儿,此画恐怕将永埋尘埃。这份功劳,母亲绝不会忘。”

她看着苏喆,眼神热切:“寿宴在即,献礼之事需得周密。我儿以为,该如何呈献,方能尽显我伯府诚意,又能……让我儿之功,得见天日?”

这是在询问,也是在试探他的心思。

苏喆心中清明。他若表现得急功近利,要求突出自己,必会引来王氏猜忌。他若全然推辞,又显得虚伪,且不符合他扭转命运的目标。

他略一思索,从容道:“母亲,此画能重现天日,首功在于母亲运筹帷幄,决断有力,赵管事等人亦是奔波劳苦。孩儿不过是在书中偶得线索,略尽绵力,实在不敢居功。献礼之时,自当以母亲和伯府名义呈上,方显郑重。”

他先是将功劳归于王氏和具体执行者,姿态放得极低。

王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但苏喆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平和:“只是……外祖母乃是雅鉴赏鉴之人,若闻此画寻回之曲折,得知其中关联林泉先生手札与‘寂雪’古砚之雅事,想必会更加欣喜。或许……母亲在呈献画作之时,可酌情将这段机缘,作为趣谈,稍作提及?一则全了此画的传奇,二则,也显我伯府为筹备寿礼之用心,乃至……天意眷顾?”

他没有要求突出自己,而是建议突出“传奇”和“伯府的用心”,并将自己的作用隐含在“机缘”和“天意”之中。如此一来,既抬高了寿礼的格调,又不着痕迹地让该知道的人(比如侯府核心人物)了解到他苏喆在此事中的关键作用,还显得他谦逊不争。

王氏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听懂了其中的玄机。她看着苏喆,目光更加复杂。此子不仅聪慧,更深谙进退之道,懂得如何将利益最大化,却又让人挑不出错处。

“我儿思虑周全!”王氏赞叹道,“就依我儿所言。这段雅事,确实值得一说。”

她心中已然决定,不仅要说,还要在合适的场合,对着关键的人物,好好地说道说道。苏喆这份功劳,她必须认,而且要让他这份“智”与“运”的名声,传扬出去。这不仅是奖赏,也是向外界展示永昌伯府后继有人(哪怕是庶子),更是将苏喆更牢固地绑在自己的阵营。

“至于对我儿的奖赏……”王氏沉吟道,“金银俗物,怕是辱没了我儿。母亲记得,你已到了可以入家学读书的年纪。回头我便与你父亲说,让你正式入家学,一应笔墨书籍,皆由公中出。此外,城外有处五十亩的小田庄,风景尚可,便划到你名下,每年的出息,也算是个贴补。”

入家学!田庄!

这两个赏赐,远比之前的份例提升要实在得多!入家学,意味着他获得了与嫡子同等(至少表面上)的教育资源,是未来可能的科举晋身之阶!而田庄,则是实实在在的产业,虽然不大,却代表了他开始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这才是苏喆真正需要的东西!

“母亲厚爱,孩儿……感激不尽!”苏喆这一次,真心实意地深深一揖。

他知道,自己凭借这“不世之功”,终于在这等级森严的伯府中,撬开了一道坚实的缝隙,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可以喘息、可以发展的立足之地。

从萱草堂出来,苏喆抬头望天,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

功成归来,赏赐已定。

但他的心中,并无太多轻松。

他知道,真正的宅斗,他不过是刚刚拿到了入场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