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真的走了。
她颤抖着手,深吸了好几口气,才鼓起勇气,缓缓推开了自助银行的门。
冰冷的夜风灌了进来,吹在她被冷汗浸湿的身上,让她打了个寒颤。她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那股令人作呕的冰冷气息确实已经远去。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靠在门框上,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复盘刚才发生的一切。
这个新型的“掠面者”(暂称“模仿者”):
1. **高度拟态与潜伏能力:** 能模仿特定外貌,混迹于人群。
2. **依赖反射介质:** 其显现、移动甚至可能包括“稳定存在”,都严重依赖镜面、橱窗等反射表面。
3. **畏惧干扰:** 在缺乏合适介质或介质被“污染”(如出现其他清晰影像)时,会变得不稳定甚至被迫撤离。
4. **执着性与智能:** 具备较强的追踪能力和耐心,懂得利用环境,行为模式显示出一定的智能和目的性。
这些新的发现,既令人恐惧,也提供了潜在的应对思路。
林薇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踉跄着走回家。她没有开灯,直接瘫倒在沙发上,在黑暗中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
这一次,她不仅仅是侥幸逃生。她付出巨大的精神代价,换来了关于这种新型“虚垢”的、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她休息了片刻,挣扎着爬起来,打开电脑,在加密文档中创建了新的条目:
**“模仿者”(暂定名) - 新型掠面者变体\/同类**
详细记录了其外观特征、行为模式、依赖介质、 observed弱点,以及推测的应对策略:**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其视线(尤其是通过反射介质),利用缺乏反射的环境进行躲避或削弱,引入第三方清晰影像干扰其依附的介质。**
做完记录,她感到一种混合着后怕、疲惫和一丝微弱成就感的复杂情绪。
她活下来了,并且又学到了一些东西。
但同时,她也清晰地认识到,“虚垢”的形态和能力千变万化,远非她目前掌握的有限知识所能完全涵盖。今天的“模仿者”,明天可能就会出现更诡异、更难以应对的存在。
她拿起手机,再次点开那张加密邮箱地址的照片。
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着。
现在,算“万不得已”了吗?
她刚刚从一种新型、高威胁性“虚垢”的追踪下死里逃生,并获得了一些关键信息。这或许……已经达到了韩博士所说的“必要”程度?
她需要更广阔的信息来源,需要了解其他“守夜人”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存在,他们是如何应对的。闭门造车,独自摸索,风险太高,效率太低。
深吸一口气,林薇下定了决心。
她创建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密的临时邮箱,然后用这个邮箱,向名片上的那个地址,发送了一封措辞极其谨慎的邮件。
邮件内容没有透露她的任何真实信息,只是以一个“偶然窥见阴影的观察者”的身份,简要描述了遭遇“模仿者”的特征、行为模式及其对反射介质的依赖性,并附上了几个基于自身观察提出的、用于验证对方身份的、关于“虚垢”基本规则的加密问题。
她不知道这封邮件会带来什么。是石沉大海?是更危险的陷阱?还是……一线新的希望和指引?
发送完毕,她关闭电脑,走到窗边。
城市依旧在沉睡,或者说,在它习以为常的“正常”表象下,那场无声的战争从未停止。
她不知道黎明何时会真正到来。
但她知道,从发出这封邮件的那一刻起,她不再仅仅是孤独的守望者。
她主动将手中的线,抛向了那片未知的、同样布满阴影的“守夜人”网络。
无论回应是什么,她的道路,都将因此转向一个全新的、吉凶未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