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天平19(1 / 2)

回到市区公寓,林薇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场漫长而沉重的梦中跋涉归来。韩博士那间被资料淹没的屋子、那些关于“虚垢”与“认知滤网”的冰冷知识,以及窗外北郊破败的景色,都带着一种不真实的疏离感。然而,左肩上那几乎淡不可见的痕迹,和脑海中清晰烙印的规则碎片,又在时刻提醒她,那并非梦境。

她将韩博士给的宁神香小心收好,那张写有加密邮箱的名片则被她拍照后,将原件销毁。她没有立刻联系那个未知的“守夜人”,韩博士的警告言犹在耳。现在还不是时候。

接下来的几周,林薇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她依旧上班、下班,维持着表面的正常,但内里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争。

她开始有意识地实践韩博士的教导。每天清晨和睡前,她会进行短暂的冥想,并非追求空灵,而是专注于寻找和强化韩博士所说的“锚点”。她反复回忆自己决定反抗“掠面者”时的决绝,回忆囡囡最后那燃烧的微光,回忆自己走出红房子时,尽管狼狈却依然存在的“自我”。她将这些感受、这些记忆,如同楔子般,牢牢钉入自己的意识深处。过程并不轻松,时常伴随着恐惧记忆的闪回和精神的疲惫,但她能感觉到,那种在异常面前轻易崩溃的无力感,正在缓慢地减轻。

她开始学习“控制”感知。走在街上,她不再像受惊的鹿般扫描每一个反射面和阴影,而是尝试主动调节注意力的焦距。大部分时间,她强迫自己将感知维持在一种“模糊”的状态,只接收最表层的环境信息,如同给收音机盖上了一层隔音罩。只有当身处特定环境(如人迹罕至的楼道、深夜的地铁站)或感觉到明确的异常波动时,她才会有选择地“调高”感知灵敏度。这需要极强的精神自律,几次练习后都让她头痛欲裂,但她坚持了下来。

同时,她更加系统化地更新她的加密文档。现在,它不再仅仅是事件记录,更像一份研究日志。她将韩博士传授的规则与自己的观察相互印证,尝试对遇到的每一种“虚垢”现象进行分类和风险评估。

* **低风险\/背景噪音级:** 如墙壁上偶尔出现的、不具互动性的模糊污渍或扭曲倒影,只要不过度关注,通常无害。

* **中风险\/互动诱导级:** 如“琪琪”的电话、“无面群”涂鸦,具备初步信息传递或情绪影响能力,需保持警惕,避免深入互动。

* **高风险\/实体显化级:** 如地铁“无影者”、科技园区“空镜”中的扭曲影像,已具备一定程度实体干涉或认知扭曲能力,需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优先规避。

* **极高风险\/聚合体级:** 如已被摧毁的“掠面者”,拥有稳定形态、明确意图和“根源”,破坏力极强,遭遇生还率极低。

她还开始绘制更精细的“异常点分布图”,不仅标注地点,还记录活跃时间、异常类型、能量层级(根据自身感知模糊判断)以及可能依附的“介质”。这张图随着她的观察不断扩大,像一张逐渐显影的城市病理解剖图,触目惊心。

日子在一种高度紧绷的平衡中流逝。她成功规避了几次潜在的危险——一次是在深夜便利店,收银员找零时,她无意间瞥见收银机屏幕反光中,对方的脸是一片空白,她立刻借口离开;另一次是在公司卫生间,听到隔间传来持续的低语,内容模糊不清但充满诱惑性,她没有停留探究,迅速退出。

这些小小的“胜利”给了她一些信心。知识,确实就是力量。哪怕这力量如此微薄,只能用于自保和规避。

然而,平静永远是暂时的。

一个周五的晚上,她加班到很晚,办公楼里几乎空无一人。她像往常一样,准备乘坐电梯下楼。就在电梯门即将关闭的瞬间,她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走廊尽头的黑暗里,有一个穿着灰色连帽衫的、低着头的身影,极快地一闪而过。

是地铁里的那个“无影者”?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但强行压下了立刻追出去查看的冲动。韩博士说过,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好奇。她按下了关门键。

电梯下行。数字跳动。

在到达三楼时,电梯轻微顿了一下,门缓缓打开。

外面是三楼的电梯厅,灯光昏暗,空无一人。

一切正常。

就在电梯门即将再次关闭时,林薇的目光无意间扫过电梯内壁光洁的不锈钢面板。

面板清晰地映出电梯内的景象——只有她一个人。

但在那映象的背景里,三楼电梯厅那片空荡荡的区域,不锈钢面板的反射中……

赫然映出了那个穿着灰色连帽衫的身影!

它就站在三楼电梯厅的角落里,低着头,一动不动!与她在楼上走廊瞥见的那个身影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