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平14(2 / 2)

与此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感知。她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复观察那面出现“无面群”涂鸦的楼梯间墙壁(通过猫眼或短暂开门确认),记录墙壁的细微变化、空气质感的不同以及自身精神状态的波动。她发现,在深夜、尤其是凌晨时分,她对那种异常波动的感知最为清晰,同时精神承受的压力也最大。

这像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这种感知,可能会让她精神透支,甚至可能像黑暗中更明亮的灯塔,吸引来更危险的东西。但她需要掌握它的规律。

关于寻找“盟友”,她更加谨慎。她在几个筛选过的、相对隐秘的网络角落,用高度加密和隐喻的方式,留下了极其模糊的“探询信号”——并非直接描述遭遇,而是探讨“城市表皮下的阴影”、“认知边界之外的污染”等哲学性话题,并留下了单向的联系方式(一个无法追踪的临时加密邮箱)。

她不确定这是否有用,或许只会引来疯子或骗子。但这是目前她能想到的、风险相对可控的方式。

日子在一种高度紧绷的节奏中度过。白天是麻木的工作机器,夜晚是警惕的哨兵和孤独的研究者。她的黑眼圈越来越重,但对咖啡的依赖却逐渐减少,因为过度的咖啡因会让她的感知过于敏锐,容易引发不适。

一周后的深夜,她正在整理新搜集到的几条关于“地铁隧道内回荡无人脚步声”的模糊信息时,那个临时加密邮箱提示收到新邮件。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发件人是一串乱码。邮件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句话,用的是某种经过转译的、略显生硬的语法:

「阴影并非蔓延,而是苏醒。小心那些‘空镜’。」

阴影苏醒?空镜?

林薇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前者似乎印证了她的扩散猜想,但“苏醒”一词,暗示这些异常可能并非新生,而是早已存在,只是从某种“沉睡”状态中被激活了?后者,“空镜”,是指什么?没有影像的镜子?还是某种……比喻?

她尝试回复邮件,询问更多信息。

但邮件如同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这封神秘的邮件,像是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激起多少水花,却让她更加确信,在这座城市的阴影里,她并非唯一的清醒者。也存在着一小撮像她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

只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此脆弱,信任更是奢侈品。

她关掉电脑,走到浴室洗手。冰冷的水流冲刷着手指,她抬起头,看向镜子中的自己。

脸色苍白,眼神里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但深处却燃烧着一种不肯熄灭的火焰。

镜中的影像,一如既往。

但不知为何,在那一瞬间,她产生了一种极其荒诞的错觉——仿佛镜子里那个倒影的嘴角,极其细微地、在她未能察觉的刹那,向上牵动了一下,露出了一个绝非属于她自己的、空洞而诡异的微笑。

她猛地眨眼。

镜中的影像恢复正常,依旧是那张写满疲惫与警惕的脸。

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错觉?还是……

“空镜”?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

她不敢再看,迅速关掉水龙头,离开了浴室。

黑暗中的低语越来越多,谜团层层叠叠。

她不知道那封邮件是善意警告还是新的陷阱,不知道“空镜”指向何物,更不知道镜子中那一闪而过的诡异是否又是新一轮侵蚀的开始。

但她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

在这座逐渐“苏醒”的黑暗森林里,她必须更小心,更冷静,也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