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面对一位曾经因工作分歧被祁同伟当众批评过的厅局级干部时,他们会语重心长地问道:“我们理解祁副省长对工作要求高,但您觉得,他这种比较直接的领导方式,是否有时会影响到班子的内部团结?”
而当他们面对一位来自地方市、与张伟私交甚笃的市委书记时,他们的问题则变成了:“张副省长长期在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您认为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是就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能够团结大多数同志一起干事?”
在一次次看似客观公正的谈话中,一份份对祁同伟“作风强硬”、“不近人情”,对张伟“顾全大局”、“群众基础好”的“口碑”,被不动声色地记录、放大、归档。
……
一周后,一份凝聚了吴春林全部政治智慧的《关于新增省委常委提名人选的初步考察报告》,被正式呈送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
这份报告,堪称官样文章的典范,一篇充满了偏见的“捧杀”与“暗贬”的杰作。
在关于祁同伟的部分,报告先是用了一整个段落,高度赞扬了他在“吕州扫穴”、“阳光招警”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中“无可争议”的巨大功绩。
但紧接着,报告却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详细地罗列了从各个渠道“收集”上来的、关于他“作风霸道、独断专行”、“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系统内外树敌过多”、“提拔干部不讲程序,容易引发队伍内部矛盾”等一系列“值得警惕”的负面评价。
报告的结论充满了“客观”的惋惜:祁同伟同志是一把能力出众的利剑,但其锋芒过盛,容易伤人伤己,作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的常委人选,其性格上的“棱角”尚需进一步的打磨。
而在关于张伟的部分,报告的行文则充满了温暖的、四平八稳的赞许。
报告中,张伟成了一个“长期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善于顾全大局”、“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在干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老黄牛”式干部典范。
报告的最终结论充满了暗示:张伟同志虽然在短期内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稳健的执政风格,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风暴、急需休养生息的汉东省而言,或许是一剂更宝贵的“稳定剂”。
一份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了偏向性的推荐名单,悄无声息地递向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也为祁同伟那看似一片光明的晋升之路,钉下了第一颗阴险的“软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