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自己的“建议”铺平了无可辩驳的理论基础后,公函才终于将那把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对准了赵东来本人。
函件中,对赵东来的评价堪称“艺术”。
它没有否定赵东来的任何功绩,反而先是高度赞扬了他在刑侦领域的“卓越才能”和“丰富经验”,称其为“我省不可多得的刑侦专家”。
随即,便用一种极其“惋惜”和“客观”的口吻,指出了他的“短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赵东来同志的职业履历相对单一,对于公安系统内部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预算规划以及新时期下的科技强警等综合性工作,相对缺乏经验。我们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到京州市公安局未来的全面发展……”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招,省厅“热情”地向京州市委组织部推荐了三位“更全面”的人选。
这三位人选的履历,就像是为打赵东来的脸而量身定做的一般:一个既有基层派出所经验,又在省厅机关待过;一个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挂过职,视野开阔;还有一个是公安大学毕业的博士,是科技强警领域的专家。
公函的结尾,姿态谦卑得近乎完美:“以上建议,仅为我厅党委一家之言,旨在为京州市委提供更广阔的选人视野,仅供参考,并无干预地方人事安排之意。”
刘海峰将那份公函重重地拍在桌上,脸色铁青。
“好一个祁同伟!好一招‘仅供参考’!”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将那份薄薄的公函点燃。
他不怕祁同伟暴怒,不怕祁同伟动用高育良的关系来压他。
他最怕的,就是这种将矛盾摆在桌面之上,用“程序”和“规则”来跟你公开博弈的阳谋!
他可以强行推进任命吗?
当然可以。
但他代理书记的位置还没坐热,考察期还没过,如果他就公然无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书面建议”,执意提拔一个履历有“明显瑕疵”的干部,那他“独断专行”、“不讲民主”的帽子,就立刻会被扣实。
这对于一个急于在新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成熟稳重”的干部而言,无疑是政治上的自杀!
这份“建议函”虽然没有否决权,却像一根最坚韧的绳索,成功地将他那即将点燃的第一把火,死死地捆住,拖入了程序上的僵局和无休止的舆论漩涡之中。
消息很快便不胫而走。
整个汉东官场都知道了,新任的代理市委书记,和那位功高盖世的公安厅长,为了一个市局局长的位置,掰起了手腕。
京州本地干部与省厅之间的矛盾,被这份措辞严谨的公函彻底公开化。
祁同伟与刘海峰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没有枪声,没有怒吼,却在这无声的程序战争中,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