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纪委大楼。
钟小艾的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窗外秋风扫过梧桐叶的沙沙声。
她虽然身在北京,但她的心,却始终有一半,还留在汉东那片波诡云谲的土地上。
她通过内部渠道,密切关注着汉东的每一个动态,特别是中组部考察组进驻后的种种波澜。
祁同伟与考察组的第一次谈话内容,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形式,通过内部简报,送到了她的案头。
她看着那份简报,看着祁同伟那番坦诚而又充满力量的回答,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有欣赏,有担忧,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与有荣焉的牵挂。
她知道,第一次交锋,祁同伟守住了。
但他面对的,绝不仅仅是考察组那摆在明面上的、程序性的提问。真正的杀招,来自暗处。
她想起了几天前老同学王刚提到的那些雪片般的举报信。她知道,那些信件才是对手真正的杀手锏。
祁同伟可以坦然面对考察组的任何问题,但他无法预知对手会从哪个角度,用何种方式来解读他的过去。
她不能坐以待毙。
她必须知道,那些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
中午,她没有去食堂,而是端着一份简单的午餐,敲响了中纪委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室的门。
这位副主任是她的老领导,为人正直,也深知体制内的种种门道。
“李主任,没打扰您休息吧?”钟小艾笑着走了进去。
“是小艾啊,快坐。”老李热情地招呼她,“你可是稀客,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了?”
“向您请教个业务问题。”钟小艾坐下后,用一种探讨学术的语气,不经意地问道,“主任,我们最近在研究一个课题,关于新时期下,如何甄别和应对那些利用匿名举报,对改革派干部进行恶意政治攻击的行为。我听说,最近……好像有不少来自汉东省的类似信件?”
老李是何等精明的人,他瞬间就听懂了钟小艾的弦外之音。
他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起身从文件柜里,拿出了一份已经处理完毕的、不涉密的《信访舆情分析简报》。
“小艾啊,你说的这个课题,很有现实意义。”他将简报递给她,看似随意地说道,“就拿最近汉东省的舆情为例,确实很典型。你看这篇分析,总结得就很好。攻击一个正在上升期的干部,从正面攻击他的政绩和能力,很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三个角度入手。”
钟小艾接过简报,目光飞快地扫过。
老李的手指,在简报的几个关键词上,轻轻点了点。
“第一,攻击他的‘出身原罪’。抓住他历史上某个无法辩驳的道德瑕疵,比如个人生活作风,或者是不光彩的发家史,来彻底否定他这个人的道德基础。基础一旦动摇,他所有的功绩,都会被解释为投机。”
钟小艾的心猛地一沉,她想到了祁同伟的那一跪。
“第二,攻击他的‘程序瑕疵’。改革,必然会触动利益,也必然会在某些环节上,打破常规。这就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将雷厉风行的改革,定性为‘不讲程序、滥用职权’。”
钟小艾想起了岩台事件,想起了祁同伟扳倒李达康的种种手段。
“第三,”老李的语气变得意味深长,“就是将前两者结合,给他塑造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酷的野心家’的公众形象,从根本上,摧毁他的群众基础和组织的信任。这三招,招招诛心啊。”
钟小艾合上简报,站起身,向老李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主任,我明白了。这份简报,对我启发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