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非枷(1 / 2)

清冽的晨风拂过雾隐渡的竹林,带着湿润泥土与新叶的气息,温柔地涤荡着弥仞发间残留的最后一丝幽冥阴冷。

她站在熟悉的篱笆小院内,深深吸了口气,肺部充盈着久违的清甜,仿佛每一个肺泡都在欢呼雀跃。

身后竹屋的门轻轻合上,隔绝了不嗔刻意压低的鼾声,那和尚透支太过,此刻睡得如同沉入地底的磐石。

萧见白则盘膝坐在院角的青石上,闭目调息,周身气息沉凝内敛,如同归鞘的古剑,唯有“镇狱”横于膝头,剑身偶尔流转过一丝暗金纹路,昭示着体内魔煞与剑意那奇异的共生。

宁静。劫后余生的宁静如此珍贵,几乎让人沉溺。

但弥仞的心,却无法真正平静下来。

识海中,那枚青玉般的风茧缓缓旋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凝实剔透,每一次脉动都引动着周遭稀薄的天地元气,带来一种与自然交融的奇妙感应。

体内流淌的净源之力,圆融温润,不再有冰冷剥离的疏离感。

而那缕融入净源根基的温暖金色脉络,源自不嗔佛光余烬,又被归源之泉调和,则如同坚韧的藤蔓,稳固着她的本源,赋予她一种磐石般的沉静。

最大的变化,在于血髓晶核与眉心暗种。晶核的净化意志不再霸道,如同被驯服的清泉,在归源之水的浸润下变得温和而充满生机。

最让她惊异的是眉心深处的暗种。它依旧蛰伏,深紫色的本源并未改变,却不再散发冰冷的蠢动,反而如同沉眠的种子,与晶核之力、风茧生机、佛光脉络形成了一种微妙且稳固的三角平衡。

孙大夫那句“暗种非枷锁,亦可为灯芯”的低语,在此刻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

然而,真正在她心神中掀起惊涛骇浪的,是临出空间通道时,被空间能量触发的《灵枢鬼门针》残篇记忆,那幅关于空间能量流转“节点”的玄奥图谱,如同烙印般刻在识海。

她闭上眼,指尖无意识地在虚空中轻轻划动。

不再是凝聚力量净化或攻击,而是循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模仿着图谱中那些代表空间能量涡旋、流转和汇聚的“经络”走向。

青玉风茧微微共鸣,赋予她感知天地间无形元气流动的敏锐触觉。

竹叶随风轻摆的轨迹,露珠从叶尖坠落的弧线,晨光穿透竹隙形成的光斑移动,这些最寻常的景象,在她此刻的感知中,竟隐隐与那图谱中描绘的能量流转节点重合。

她“看”到风元在竹叶间穿梭的“气眼”,感知到露珠坠落时牵引的微弱重力涡旋,甚至捕捉到阳光中蕴含的细微光元在特定节点汇聚的波动。

“《灵枢鬼门针》…探幽引气…定脉通幽…原来如此。”

弥仞心中豁然开朗,孙大夫赠予的,绝不仅仅是医人治病的针法,它更是一部阐述万物能量运行根本法则的奇书。

人体有经络穴位,天地元气、空间能量…同样有其运行的“经络”与关键的“节点”。

幽冥裂隙中,她以晶核之力模拟“灵犀引”,感知灰雾“气眼”,不过是初窥门径。

而归途最后,她本能点向空间通道出口的节点,稳定光门,才真正触摸到了这门传承的核心,以自身意念为针,感知、引导甚至定住天地万物能量流转的关键节点。

这已非单纯的医术,而是近乎于“道”的运用。

“醒了就出来活动筋骨,死不了就别赖着。” 孙大夫苍老的声音从竹筏方向传来,带着惯常的嫌弃。他依旧披着旧袄,坐在船头,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青翠的竹枝,正对着水面轻轻拨弄。

弥仞睁开眼,清澈的眸光中多了几分沉静的明悟。她走到渡口边,看向孙大夫:“孙大夫,《灵枢鬼门针》并非只为医人,对吗?”

孙大夫撩起眼皮瞥了她一眼,手中竹枝在水面一点,一圈涟漪无声荡开。

“针之道,在通,在引,在定。通经络血气是通,引天地清浊是引,定乾坤节点,亦是定。拘泥于皮囊,落了下乘。” 他语气平淡,却字字如针,扎进弥仞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