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记下了他走路的姿势。
回到桌前,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型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是前几天测试时录下的环境音。他快进到某个位置,按下暂停,又倒回去一点,仔细听。
背景杂音里,有一句极轻的低语:“……频率调好了。”
他把这段反复听了三遍,才关掉机器,塞进保险柜。
第二天早上七点二十,陈默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
沈如月还没来,其他同事也都没到。他刷卡进门,发现昨晚安排的监控检查已经开始了,走廊里的几个摄像头外壳被拆开一半,工具散落在一旁。
他径直走到工位前,刚坐下手机就响了。
是老周。
“陈老师,昨晚十一点半,东侧围墙外发现一个可疑背包,里面是台老式收音机改装的信号接收器,连着电池和天线。已经交给警方了。”
“在什么位置?”
“离三号测试间外墙五米左右,藏在绿化带里。”
陈默问:“触发警报了吗?”
“没有。它不在监测频段内,应该是被动接收信号的,不发射,所以系统没反应。”
“现场拍照了吗?”
“拍了。照片待会儿发您。”
“好。另外,查一下最近三天所有进出维修人员的登记记录,特别是绿化和电力班组的。”
“已经在查了。”
挂了电话,陈默起身走到示波器前。
屏幕还黑着,他按下开机键,等系统启动后调出昨晚最后一次测试的数据流。
他放大时间轴,找到异常波动出现的位置,切换到频谱分析界面。
信号频率落在2.4Ghz附近,不是他们常用的波段。这个频段民用设备多,容易混入干扰,但也容易被伪装成日常信号隐藏。
他记下参数,打开新文档,写下三条指示:
一、所有核心数据实行双人双锁,查阅需两人同时在场;
二、关键岗位人员背景复查,近三个月有异常资金往来的重点排查;
三、制定紧急撤离预案,设定三个集合点,每月演练一次。
写完,他打印出来装进文件袋,封口处签上名字和日期,塞进随身包里。
八点半,技术人员陆续到岗。
陈默叫住其中一个:“今天开始,所有测试数据不再本地存储,实时上传到备用服务器。路径走加密隧道,密钥每天更换。”
对方应了声,转身去安排。
陈默站在操作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
一切看似如常,但他心里清楚,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昨晚那个背包,绝不可能是偶然出现的。对方能准确找到测试频率的泄露点,说明内部可能出了问题。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一份未公开的通信协议草案——那是他根据未来记忆碎片整理出来的下一代安全传输方案,还没对外披露。
现在,他必须加快脚步了。
中午十二点,阳光斜照进走廊。
陈默从会议室出来,手里拿着刚签完的安保升级协议。转过拐角,看见一个陌生面孔站在饮水机旁,穿着电工制服,胸前挂着工作牌,正低头喝水。
那人抬眼看了他一下,目光平静,随即移开。
陈默脚步没停,但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注意到对方左手虎口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