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 / 2)

破坏三国会盟之后,李继荣并未急于回卫大都。

而是先封锁这里的消息,山间还是会盟的假象;又给江时序传信,叫他组织人马,最快的速度运送粮食与生活用品,皆是羌国人最需要的日常物件。

不过半月,她需要的所有东西都运送过来,留下几万大军看守留在原地的齐国降军,李锦荣率领二十五万人,还有羌国十几万降军,直奔羌国。

负责管理羌国降军的人便是金逸,此战中他重伤,被李锦荣救回;而后劝说他投降,羌国本就物资匮乏,如今金律还被擒;只要卫国送去羌人所需的物品,并保证日后都能令羌人吃饱穿暖,相信羌人大都毫无战意。

并不是李锦荣纸上谈兵,而是通过91号提供的资料,仔细研究过羌国与羌人;他们生活在最贫瘠的北方荒漠地区,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是严寒,无法耕地。

单是放牧并不能保证大多百姓的温饱,因而才有羌人数次抢掠中原地区;然而抢掠也并不能抢到可持久供应他们生活的物资,这就促进了中原地区与羌国的互市,交换羌人日常所需。

然而羌人好战,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很容易滋扰边境,就导致雍朝与周国都防备羌国,逐渐关闭互市,羌人的日子更加难熬。

所以,李锦荣带着这些物资过去,先试试怀柔政策;她始终坚信,百姓并无多少家国情怀,只要能让他们日子安稳,谁都不愿打打杀杀。

若是羌人愿意成为卫国子民,边境互市必然常有;且她还会施行新政,鼓励两地通婚,迁移部分百姓;还要派出专人勘测土地,在羌国地域上也发展农耕与商业。

羌人所居的地区,其实有不少可以发展农耕;只不过这里干旱,自然条件不达标;再则原本的羌国皇室无意发展农耕,想法与眼界都有局限,一直不曾尝试过罢了。

最重要的,是羌国银子不够,无法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如此往复循环,导致羌国的发展越来越滞后,百姓基本就是靠天吃饭。

可是卫国如今最不缺的便是银子,还有各种稳定民生的手段;因而,李锦荣几乎可以肯定,只要她带着这些物资去劝说羌人,七成的把握会得到百姓拥护。

定然也有羌国的权贵不愿,然而李锦荣还有几十万大军跟随,且各种装备当世绝无仅有,那些权贵拿反对?

这便是李锦荣制定的收服羌国的法子,大枣与大棒同时备上。

大抵是对金律太过失望,也知羌国对上卫国毫无胜算,被收服不过是早晚之事;既然如此,金逸也不愿羌人平白陷入战火,颠沛流离是小,死伤无数他心中也难过,这才接受了李锦荣的招安。

正如李锦荣预料的一般,有金逸亲自劝说,所经过的区域,几乎都不曾遇到百姓抵抗;甚至看到长长的的马队与车队,羌人百姓皆欢呼雀跃,他们终于也可以有中原人所拥有的各种吃食,还有各种衣裳布料。

便是他们不曾见过的各种香料,日用品等等不知凡几;听完三殿下所言之后,羌人热烈回应;只要卫国能说到做到,他们必然不会再生事。

能安稳过日子,还能吃饱穿暖,谁愿意冒着被杀的风险去烧杀抢掠;再则,卫国几十万大军气势勃发,他们又不是认不清形势?

归顺便很好!

当然,到了羌国皇都之后,也遇到过几次权贵阶级组织的反抗,甚至还有人刺杀李锦荣,皆被卫国大军快速镇压;经过几次镇压,羌国权贵死伤不少,再也无人敢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