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 / 2)

以太子顾承宇为首,尚书令李砚安与镇边大将军李维皆支持李锦荣所奏;早朝之上,顾承宇第一次强撑精神舌战群儒,李砚安便是他的最强辅助。

“父皇想想,大梁立国以来,北境百姓每年都会遭到漠北人的进犯,颠沛流离;而漠北气候恶劣,漠北人又悍勇好战,与其年年被动,不如趁此兵强马壮时机主动北伐,儿臣信烽静大将军。”

李维难得与文官们对峙:“尔等生活在京都繁华之乡,自然不知边境百姓之苦;若是不趁漠北遭受重创之际北伐,待到他们休养生息一两年后,北境又将陷入战火!”

而李砚安只是给户部尚书一个眼神,这位便捧着一本账册出列;一一列举朝廷这些年拨给北境军的粮草军饷与军需总额,还有拨给北境城池的维修重建费用···

“烽静大将军次次以少胜多,从无败绩。”尚书大人对着上首叩拜:“陛下,臣以为可令烽静大将军一博,若是能换北境数十年安稳,能为大梁国库省下多少银子,陛下与列位心中都有数。”

便是此次北伐败了,也不过是朝廷正常拨给北境军的数额;可若是胜了,不只朝廷能省下不少维修重建城池的银子,就是收缴来的战利品,也是一笔可观财富,看看年关前北境军运回来的数量便知。

这笔帐在户部尚书看来根本不必算。

而尚书令大人在拿捏帝王心这一块儿显然更权威,微微弯身:“陛下想想新设立的西域都护司,那可是我大梁最新的疆域···”

哪个帝王没有雄心壮志,立志成为千古一帝的野心呢;熟知梁帝龙体底子的李砚安都不用多说其他;当初李锦荣率领几千骑兵便可攻打下胡人王庭,为大梁增加西域疆土;如今她麾下可是十万北境军与一万飞鹰军,大梁的版图将扩大到先祖都不曾实现之壮阔···

果然,也清楚自己没几年的梁帝经不住这种诱惑,当即拍板,下旨令烽静大将军北伐。

刚才还在朝会上弹劾李锦荣的权贵们,下朝后纷纷围住李砚安与李维,推荐自家小子也可上战场磨练一些,增加些见识;他们其实心知肚明,烽静大将军年关前初接掌北境军兵权,便能打的漠北三十部溃败,这练兵近一年后胜算只有更大。

既然不能拦下她崛起之路,那便打发自家儿孙去蹭点军功;都是老狐狸,也都知晓官场厉害,这点面子,无论是李砚安还是李维,更或者是李锦荣本人,都不会驳回,不过是功劳大小罢了。

无妨,他们这些人家的孩子,本不必冒死拼杀,蹭点功劳便够他们富贵一辈子···

多方拉扯权衡之下,终于有了李锦荣这次名正言顺的北伐,也是大梁几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京都除了三省巨头与三法司忙着为封州大案相关人员,及三皇子、定国公等人定罪,朝堂上再无争吵,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北境。

热切期盼着北境来的每一封奏报。

李锦荣年关后毫无意外接管了特殊的一百亲卫,如今又接管几十名权贵官宦子弟;考核过一百亲卫的能耐,按照他们的才能选拔出几个心腹,五十位女子则成了她的贴身亲卫。

至于此次跟着钦差来蹭军功的二代们,李锦荣也先询问他们的意见;有想参加到北伐大军中的,根据考核能力编入军中;有想安逸些的,留在肃州及相邻的几个城池配合驻军守城。

万事俱备,深秋时节,烽静大将军在北境军大营亲自动员大军,而后按照她的部署,分几路开拔,直奔漠北草原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