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皇后娘娘离开京都,帝王的真面目便露出来;早朝上,帝王宣布要建立女子书院,还允许女子参加科考;群臣自然反对,女子科考,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岂不是叫别国笑话大梁牝鸡司晨?
再则,这些朝臣们理所当然认为女子就该安居后宅,为他们生儿育女,打理府中琐事;若是女子都走出来了,还在朝堂与他们平分秋色,那男子的优越感岂不是荡然无存?
不可,绝对不可!
谁料帝王当朝耍无赖,两手一摊:“你们也别与朕吵,倒是去皇后面前吵啊···”
群臣被噎住,谁敢去与皇后娘娘吵?
不说娘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手中有飞鹰军与北境军;便是传闻中皇后娘娘在战场上一步杀十人的能耐,他们是觉着日子太过安顺了,才去娘娘面前找死么。
吵了好些日子,帝王幽幽道:“朕好想皇后,估摸着皇后也记挂着朕,应是快归京了···”
如菜市场般吵闹的早朝立即陷入寂静,再无人争吵;被群臣狂喷的李砚安与李维气定神闲撇嘴,吵啊,倒是继续吵啊;怎么,听到皇后娘娘即将归京,就变成哑巴了?
帝王趁机一锤定音,交予礼部筹建女子书院,并特意道此事将由皇后主管,礼部官员连连应诺。
再看看气定神闲的两位国丈,群臣能被气死;心里不住腹诽,若不是他们的女儿如此能耐,哪里会有如今的头疼;偏她自己能耐也罢了,还要大力扶持女子···
而他们的陛下,如今的新帝,显然是个妻管严;无论皇后说什么都答应,还连番捧场,皇后说的对,果然皇后最英明···
他们这些朝臣们只要劝谏,帝王就会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随他们争吵,就是不接茬;逼得急了,帝王就会提及皇后手中兵权,提起她的威名···
就说气不气,群臣感觉他们的寿命都被气短了。
有不愤的跑去太上皇那里诉苦,道皇后把持朝政,新帝如同虚设···然而太上皇正沉迷在研究农桑技术中;听的多了,也只来一句,都说能者多劳,皇儿打小病弱,皇后多操心些更好,都是为了大梁安稳嘛。
他老人家也学会了双手一摊,无奈表示,兵权是朕当初给皇后的,如今便是想收回也不成,大梁再无如皇后这般的战神;反正皇后也没有异心,便是推行一些新政,也是为了百姓计,既然如此,爱卿们忍忍便是了。
太上皇甚至还语重心长劝告他们,不如把府里的女孩儿送到皇后建立的女子书院,跟着皇后学,或许将来便是第二个李锦荣;如此,他们也能享受到李砚安与李维如今的气定神闲···
连太上皇都不管,群臣再无办法,只能憋着气适应如今的帝后同治;有那憋气狠的,回到府里把女儿们叫到跟前便是一通训斥,令她们到了女子书院后也争一口气,务必是下一个李锦荣···
于是,不只京都,天下皆知李锦荣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