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原本对“守望者同盟”持观望态度的中小型势力,开始因为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和好奇,而倾向于与同盟交好。
不少流浪的工程师、艺术家、甚至是一些不得志的低级灵能者,被这种自由、包容(虽然有点过于吵闹)的氛围所吸引,主动前来投奔。
就连星环议会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议员,也开始公开讨论“神域文化现象”,认为其可能为沉闷的星环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同样存在。
一些保守派势力斥责“神域文化”是“文明的堕落”、“无序的狂欢”,认为玩家们的行为亵渎了传统与严肃。
“研究所”控制下的媒体,更是将“神域文化”污名化为“低熵意识的污染”、“逻辑之敌的糖衣炮弹”,试图扼杀其影响力。
但文化的生命力,往往就在于其野火燎原般的难以遏制。越是压制,反而越能激起叛逆者的好奇与向往。
陈默乐见其成。
他深知,军事和经济实力是同盟的硬骨头,而文化认同和精神向心力,则是让这块骨头凝聚成钢铁的血肉。玩家们这种无心插柳的“文化输出”,正在为“守望者同盟”塑造一个独特的、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他甚至暗中授意“钢铁雄心”,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的玩家“Up主”和“文化使者”,有计划地制作一些宣传“守望者”理念(团结、探索、守护篝火)的内容,将玩家们的沙雕行为与同盟的核心价值观进行“软性绑定”。
于是,在星环的各个信息节点上,你既能看到玩家们搞怪的“搬砖竞速赛”直播,也能看到深情讲述“初始篝火”保卫战中感人瞬间的“纪录片”;既能听到用星际乐器演奏的地球流行金曲(魔改版),也能听到玩家用rap形式演唱的《篝火颂》(词作者:艺术就是爆炸,歌词充满了爆炸拟声词)。
这种官方引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使得“神域精神”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亲民的姿态,在星环中迅速蔓延。
一股名为“守望者”的文化新风,开始吹拂这片古老的星域。它或许稚嫩,或许嘈杂,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可能。
而在同盟内部,玩家与原住民、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在加速进行。矮人开始尝试在锻造时播放玩家推荐的“战歌”,星语者开始研究玩家们带来的“冥想音乐”是否对灵能修炼有奇效,“晶语者”甚至迷上了一种由玩家发明的、用不同频率光闪进行的“晶体辩论赛”……
“黎明”世界舰尚未建成,但一种名为“守望者”的独特文明雏形,已然在这片星海中,悄然孕育,并开始散发出它独特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