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舆情乍起(1 / 2)

网络上出现了有关林万骁的负面新闻。

起初,只是在几个流量较大的区域性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上,零星出现了一些标题耸动的帖子:

《穷市豪掷近九亿,只为‘面子’?深扒西明市不修路反建‘希望小学’的诡异决策》

《警惕‘教育’幌子下的形象工程!西明市巨额投入恐打水漂》

《市委书记的‘情怀’:西明百姓堵在路上,山里娃娃真能靠新教室改变命运?》

这些帖子内容大同小异,先是看似客观地引述了西明市决定投入8.5亿元解决偏远儿童上学难、同时暂缓20亿高架路项目的新闻事实,但笔锋随即一转,开始夹枪带棒:

· 刻意强调西明市“财政紧张”、“负债率不低”的背景,暗示此举是“盲目举债”、“不计后果”。

· 将解决低龄儿童上学问题简单等同于“建希望小学”,偷换概念,并质疑其实际效果——“花这么多钱给分散在山沟沟里的几十个孩子建学校,利用率有多高?教学质量能保证吗?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

· 极力渲染高架路项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描绘市区拥堵的“惨状”,将暂缓高架路与“漠视民生”、“阻碍发展”直接挂钩。

· 含沙射影地指向决策者(虽未直接点名林万骁,但指向性极其明显),质疑其动机是为了打造“重视教育”、“关爱弱势群体”的个人形象,捞取政治资本,甚至隐晦地暗示背后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这些帖子文笔老辣,看似摆事实讲道理,实则充满误导和煽动性。更关键的是,发布后不久,便出现了大量内容雷同、账号特征明显(新注册、昵称混乱、无日常动态)的跟帖和转发,短时间内将相关话题的热度迅速推高。

“支持楼主!钱要用在刀刃上,修路才是实实在在的惠民!”

“就是搞形象工程,骗骗上面和老百姓罢了,那些山里娃娃该打工还是打工。”

“这个书记是不是读书读傻了?不懂经济吗?”

“强烈要求公布详细预算,看看这么多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水军评论铺天盖地,试图营造出一种“民意汹汹、普遍质疑”的假象。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也被带了节奏,开始跟风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