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全市排查(2 / 2)

他再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方案。

会上,有人提出:“既然问题是撤点并校引起的,是不是可以考虑大规模恢复教学点?”

也有人反对:“恢复教学点谈何容易?师资、经费、设备都是问题,而且分散办学,教学质量确实难以保障,不符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大方向。”

还有建议:“能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偏远地区的孩子集中住校。”

立刻有人反驳:“低龄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长期住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争论很激烈。

林万骁静静地听着,等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他开口了:“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问题很复杂,但我们必须解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他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

“总的原则是:保障就近入学是前提,提升教育质量是目标。”

“具体采取以下几种模式,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

第一,合理恢复或新建教学点。对于像嘎咕村这样学生相对集中、确实不具备长途走读条件的村落,要坚决恢复或新建低年级教学点。市里在师资配备、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师资可以采用‘县管校聘’,轮流派驻,保证基本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对于确实过于分散、无法设立教学点的极偏远地区,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寄宿条件,配备专门的生活辅导员,给予寄宿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建立与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

第三,开通校车服务或提供交通补贴。对于路况尚可、距离适中的地区,由县乡政府统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通校车线路,或给予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定的交通补贴。

第四,探索‘巡回教学’或‘线上教学’辅助模式。对于个别特别偏远的散居户,可以探索教师定期巡回授课,或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辅导,作为补充。”

他最后强调:“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安全必须是底线,质量必须是追求,公平必须是核心。 市财政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各区县也要拿出配套方案。这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我要看到每一个名单上的孩子,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市委形成决议后,一场针对低龄儿童“上学难”的攻坚战在西明全市打响。各级财政资金迅速到位,教育、交通、民政等部门协同发力。

林万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部署层面。他将西明市此次排查的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附上了嘎咕村等几个典型案例,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

他在报告中写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对于西明这样的边疆多民族地区,保障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偏远山区、民族地区低龄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长治久安……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责任,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努力让西明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份带着泥土气息和为民情怀的报告,很快摆在了省委书记贾振国和省长庄本富的案头。报告反映的问题之具体、解决方案之务实,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贾振国亲自做出批示,对西明市委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担当作为的态度予以肯定,并要求省教育厅牵头,立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类似排查,借鉴西明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切实解决低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

一场由嘎咕村几个孩子上学路引发的风暴,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明市,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省范围内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实质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