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南疆之门(2 / 2)

吴梭温认真听着翻译,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他对林万骁提出的具体问题表示认同,但也强调缅方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标准上与中方存在差距,需要时间和过程。

“我们理解勐拉方面的实际困难,”林万骁语气诚恳,“合作是相互的,中方愿意在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关键是我们要建立起这个沟通的机制,让问题有地方说,有渠道解决。”

接下来,双方又就传染病联防联控进行了讨论。卫健部门的负责人出示了近年来边境地区传染病疫情的数据,强调了建立疫情信息实时通报和联合应急处置机制的必要性。这一点,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同意指定专门联络官,开通热线电话。

最敏感也最棘手的,是打击跨境犯罪问题。政法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介绍了当前面临的毒品走私、电信诈骗、人口贩运等犯罪活动的严峻形势。

“边境线不应成为犯罪分子的庇护所。”林万骁语气变得凝重,“我们双方执法部门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包括情报交流、案件协查、联合巡逻,甚至必要时的人员遣返。这关系到我们两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吴梭温对此表现得尤为谨慎。跨境执法合作涉及主权和法律差异,他无法立刻做出承诺,但同意将建立执法安全对话机制,作为双方公安、边防部门定期交流的平台,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会谈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中间只进行了短暂的工作午餐。气氛时而轻松,时而紧张,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和关切进行着博弈。林万骁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耐心,既坚持原则,又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姿态。

最终,在傍晚时分,双方代表在会议室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明市与缅联邦共和国勐拉市关于建立定期会晤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关于边境贸易便利化、传染病联防联控、执法安全对话的三份合作附件。

虽然这只是初步的框架性协议,许多细节还有待后续磋商,但建立起这个官方的高层级沟通管道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签字仪式后,双方代表共同会见了记者。林万骁魏永建与吴梭温并肩站立,象征着合作的开端。

当晚,林万骁在下榻的酒店房间,站在窗边,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边境线和对面勐拉市隐约的轮廓。打通这“南疆之门”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后续的落实将会更加复杂和艰巨,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阻力也不会少。

但这一步,必须走。这不仅关乎西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作为边疆大吏,对国家“一带一路”和周边外交战略的基层实践与支撑。

他准备去隔壁房间魏永建那儿聊聊,想了想,还是拿起手机,拨通了魏永健的电话:“永健市长,备忘录签了。下一步,落实是关键。你牵头,尽快成立对应的工作专班,把备忘录里的内容,转化成我们市里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责任清单。”

“明白,书记。我会立刻跟进。”魏永健干脆地回应。

挂了电话,林万骁深吸一口气。窗外,边境的夜色深沉而静谧,但他仿佛已经能看到,随着这扇大门的逐渐开启,即将涌动起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西明的未来,乃至他林万骁的政治前程,都与这扇“南疆之门”的开启程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