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林万骁肯定道,“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是价值观的共鸣。它跨越了不同的认知圈层,将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注意力,都吸引、凝聚到了‘生命至上、众志成城’这个共同的基点上。这就是在画‘同心圆’!”
他回到座位,语气变得更加沉静而有力:“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只满足于当‘消防队’,哪里着火扑哪里。更要学会当‘建筑师’,主动去构建和扩大这个‘同心圆’。”
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第一,坚守圆心,强基固本。 必须持续不断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用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清楚我们核心价值的优越性和必然性。这是凝聚共识的定盘星。
第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对于圆环内部不同层次的声音,要有所区分。对建设性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吸收转化;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要耐心解释,加强沟通;对善意的批评,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搞‘一刀切’,要允许在根本原则一致下的多样性表达。
第三,设置议题,有效引导。 要善于主动设置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正面议题,比如龙嘴峡的‘生命救援’,比如日常的‘奋斗幸福观’、‘工匠精神’等,用这些正能量的话题去填充舆论空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视线,挤压负面情绪的生存空间。
第四,精准施策,分化瓦解。 对于最外层那些真正别有用心、试图破坏共识的极少数,要依法依规,精准打击,揭露其本质。同时,要善于将其与因其他原因停留在外围的普通民众区分开来,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
第五,线上线下,融合推进。 ‘同心圆’不仅是网上的,更是网下的。线上的共识需要线下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民生改善来支撑。我们的政策研究,要更加注重社会心态的调研,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就成为凝聚共识、扩大同心圆的过程。”
林万骁的阐述,将具体的舆情应对案例,提升到了理论思考和战略布局的层面。他提出的“同心圆”理念,形象而深刻,既强调了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为复杂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在场的学者们频频点头,一位社会学教授低声对同伴说:“这个比喻很精妙,既有政治高度,又符合传播规律,林局长的理论概括能力很强啊。”
部内其他司局的观察员也露出深思的神色,显然受到了启发。
研讨会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脸上都带着收获的兴奋。林万骁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白板上那个由简简单单几个圆圈构成的“同心圆”图案。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