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领导提到其他资深候选人的优势,张小峰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强调:“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守成者,而是能够开拓新局面的闯将。部里未来的改革任务很重,需要注入新的思维和活力。”
这场小范围的讨论,虽然没有定论,但张小峰力荐林万骁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迅速在部内一定层级传播开来。
林万骁本人,身处风暴眼的边缘,却表现得异常沉静。他没有四处活动,没有打探消息,甚至在与张小峰例行工作汇报时,也绝口不提此事,依旧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审核报告、主持会议、研判舆情,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目光的变化。一些以前关系泛泛的同事,见面时笑容更热情了几分;下属汇报工作时,眼神中除了往日的敬畏,更多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探究;甚至其他司局的领导,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遇到,也会主动与他多聊几句。
他深知,自己能进入考量范围,固然有张小峰的鼎力支持,但根本原因,还是自己这两年凭借一系列硬仗打出来的成绩和展现出的潜力,形成了足够的“势”。这股“势”,让他在部领导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在这次人事博弈中,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变量。
晚上回家,他与夏宁宁提起此事,语气平静,像是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
夏宁宁给他倒了杯茶,轻声道:“张部长这是真心赏识你,也在为你铺路。不过,这个位置太显眼了,争的人多,变数也大。你自己怎么想?”
林万骁接过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的机会。政策法规司如果能掌握好,确实能做更多源头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单纯应对舆情,更能发挥作用。但能不能上,组织决定,我个人服从安排。”
他顿了顿,看向妻子:“不过,既然被摆到了这个位置上,就不能退缩。现在比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定力。”
夏宁宁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她明白,丈夫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她父亲暗中照拂的年轻干部了,他已经拥有了独当一面、参与更高层次博弈的资本和心性。
几天后,部务会正式研究政策法规司长人选。会议室的门关闭了许久。外面等候消息的人们,心思各异。
林万骁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批阅着文件,电话调成了静音。窗外,天色渐渐暗沉下来,一场冬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敲打着玻璃窗。
当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终于响起时,林万骁的心跳,几不可察地漏了一拍。他稳了稳呼吸,拿起听筒。
电话那头,是张小峰副部长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万骁,来我办公室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