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二十四小时后,一系列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开始被端上舆论的餐桌。
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推出了《“启明星”照进现实》系列深度报道的第一集。镜头没有对准宏大的会议和官员,而是对准了东北某个曾经濒临破产的老国企。画面里,不再是刻板的厂房和设备,而是老工人们拿到股权分红和妥善安置协议后,那一张张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脸。厂长在镜头前,没有空话套话,而是拿着厚厚的账本和审计报告,一点点解释资产如何评估,资金如何使用,未来如何规划。真实,往往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几乎同时,几位在公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在他们的个人社交账号和受邀参加的网络直播中,纷纷转变了话风。他们不再高谈阔论抽象的理论,而是拿着刚刚播出的报道案例,或者类似的调研素材,像拉家常一样,分析这个国企为什么能成功转型,那个乡村的医疗条件是如何切实改善的。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政策,用具体的结果回应虚空的质疑。
“大家看,这个厂子的资产评估,是引入了三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背靠背进行的,结果全程公示,这还能有什么猫腻?”
“山区那个卫生院,政府规定了药价上限和服务标准,私营资本负责运营管理和设备投入,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老百姓看得起病,这叫双赢。”
这些接地气的解读,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但这一次,话题的焦点开始从“会不会有问题”,转向了“原来可以这样操作”、“我们这里是不是也能学习”。
权威媒体、知名专家、鲜活案例、通俗解读……多管齐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面声浪,开始有力地冲刷着此前被谣言和负面情绪污染的舆论土壤。
林万骁在指挥中心,密切关注着数据的变化。监控屏幕上,代表正面讨论和中性探讨的蓝色、绿色区域正在稳步扩大,虽然那些顽固的红色质疑区域仍未完全消退,但舆论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着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倾斜。
“林局,效果很明显!”王卫明指着屏幕上的情感分析图谱,兴奋地报告,“围绕我们推出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讨论,正面情绪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相关话题下的理性讨论比例大幅提升!”
张岚也补充道:“几家合作媒体反馈,报道的观众互动数据和转发量都非常高,说明观众真的看进去了,也在思考。”
林万骁微微颔首,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引导艺术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设置新的、能引发共鸣的议题,才能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不要松懈。”他沉声道,“第一波引导效果不错,但还不够。监测组,继续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正面案例和改革故事。引导组,准备第二波、第三波的宣传策划,形式可以更丰富,比如短视频、纪录片、在线问答等。我们要让‘启明星’的光芒,持续照亮舆论场的每一个角落,让理性、建设性的声音,最终成为压倒性的主流。”
他走到窗边,一夜未眠,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而坚定。被动辟谣,只是权宜之计;主动引导,设置议题,才是掌控舆论战场主动权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