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故人夜访(2 / 2)

张建国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仿佛汲取了一些力量,定了定神,开始一五一十地汇报起来。他从项目的初衷(解决当地特色水果滞销、提升附加值)、到设计的产能、到第一次环评因为污水排放标准引用旧版被驳回,再到第二次修改后,又被指出污水处理工艺过于理想化、缺乏在北方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实际案例支撑,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林万骁认真听着,不时插话问几个关键细节,比如采用的具体处理技术、设计单位的资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的初步意见。他问得非常专业和具体,让张建国暗暗吃惊,没想到老领导到了部委,对这类项目细节依然如此敏锐。

听完叙述,林万骁心里基本有数了。问题确实出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论证不足上,属于合规范围内的技术性卡壳,并非不可逾越的原则问题。

“建国,你这个事,症结不在找哪个领导批条子,而在你们的技术方案本身有瑕疵,论证不充分。”林万骁看着张建国,语气严肃而诚恳,“部委办事,讲究的是规矩和程序,尤其是环评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家评审那一关过不去,谁说话都没用。”

张建国的脸色又垮了下去。

“但是,”林万骁话锋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现在需要的是权威的技术支持和更扎实的论证。”

他拿出自己的普通工作手机,翻找了一下,然后对张建国说:“我给你一个联系方式,是发改委环资司常办公电话联系他,就说是…就说是中宣部舆情局的同志在调研地方项目时,了解到你们的情况,建议你们来做个技术咨询。”

他将王助理的姓名和办公电话告诉了张建国。

“你联系他的时候,不要提我。就直接说明你们项目遇到的环评技术难题,请求指导。他们司里定期会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公益性的技术咨询服务,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你们要准备好全部技术资料,态度要诚恳,虚心请教。请专家帮你们把关,找出方案中的硬伤,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只要技术方案过硬,符合法规标准,后续的核准程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建国仔细记下,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另外,”林万骁补充道,“你们县里,乃至市里,难道就没有对接过高校或科研院所?比如省农科院、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系?如果能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具技术评估意见或者推荐更成熟的工艺方案,作为附件补充进去,分量会重很多。这件事,最终要靠你们自己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他这是在指点张建国如何“借力”,如何利用现有的正规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走门路。

“我明白了!林书记,您这一指点,我这心里就亮堂了!”张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回去我就按您说的,先找技术支撑,把方案弄扎实了再说!”

“记住,建国,”林万骁最后叮嘱道,“在京城,在部委,凡事要按规矩来。我能帮你的,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指条明路。剩下的,要靠你们自己努力。还有,无论项目成不成,都要坚守底线,不该送的东西一分不能送,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能说。”

“您放心!林书记,您的教诲我记一辈子!”张建国重重地点头。

离开茶楼时,张建国的心情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林万骁看着他消失在街角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帮助旧部解决难题,是他义不容辞的情分,但如何把握分寸,如何在规则内行事,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