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委的工作初步理顺,家庭也在京城安稳下来后,林万骁觉得应该给北江的老领导顾沉舟打个电话了。这不仅是礼节,更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沟通和情感维系。顾沉舟于他,亦师亦父,在他成长的几个关键节点都给予了至关重要的提携和指点。如今自己调进京都,工作家庭都安顿好了,于情于理,都应当主动汇报。
他没有选择在嘈杂的办公时间,而是挑了一个周五晚上的八点多。这个时间点,既不会打扰顾沉舟可能有的晚间安排,也显得更为私人化,适合进行深入交流。
电话拨通前,林万骁在书房里稍稍酝酿了一下情绪。窗外是四合院静谧的夜色,书房里只开着一盏台灯,光线柔和。他深吸一口气,才按下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起,传来顾沉舟那沉稳而略带一丝疲惫的声音:“喂,我是顾沉舟。”
“书记,您好,我是万骁。”林万骁的声音带着自然而然的恭敬。
“哦,万骁啊。”顾沉舟的语气立刻缓和了不少,带上了一丝暖意,“怎么样,在京城安顿下来了?家里都还好吧?”
“都安顿好了,谢谢顾书记关心。宁宁和曦曦也都适应了,曦曦已经上幼儿园了。”林万骁先汇报了家事,这是人之常情,也能拉近距离。
“那就好,家人安定是福。”顾沉舟感慨了一句,随即转入正题,“到新岗位也有一段时间了,感觉怎么样?跟我们地方上,很不一样吧?”
“是啊,顾书记,正想跟您汇报一下初步的体会。”林万骁坐直了身体,仿佛顾沉舟就坐在对面,“部委的工作,节奏、方式、还有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和地方差异很大。这里更注重程序、规范和文字的精准性,感觉……嗯,更像是坐在国家这台庞大机器的仪表盘前,需要时刻关注每一个细微的读数变化。”
他简要描述了自己在舆情信息局的工作,提到了首次主持研判会时引导大家深挖数据背后社会心态的尝试,也坦诚了适应过程中的一些挑战,比如需要从相对宏观、粗放的地方治理思维,转向更精细、更讲求政治性的中枢参谋思维。
顾沉舟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偶尔发出表示在听的轻微鼻音。
等林万骁说完,顾沉舟才缓缓开口,语气凝重:“万骁啊,你能这么快意识到这些差异,很好。部委工作,尤其是像中宣部这样的核心部门,有其特殊的运行逻辑。我给你几点提醒,你姑且听听。”
“书记您请讲,我洗耳恭听。”林万骁精神一振,知道这才是今晚这通电话最核心的价值。
“第一,谨言慎行,字字千钧。”顾沉舟一字一顿地说道,“在地方,你是一方主官,很多话说了,影响范围主要在你的辖区。但在部委,尤其是在上报材料、参与制定政策口径时,你写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用词,都可能被放大解读,产生你想象不到的影响。所以,落笔之前,一定要反复推敲,想想可能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想想是否符合中央精神,是否有利于大局稳定。这里,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求精准、稳妥、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