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新的岗位(1 / 2)

林万骁坐在驶向中宣部大楼的车里,心境与往日奔赴龙湖区委时截然不同。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亟待拍板的紧急事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一种即将融入国家庞大行政中枢的庄重感。

中宣部位于长安街,办公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门卫检查严谨细致,电话请示后放行。

林万骁直接来到舆情信息局局长办公室外间。秘书进去通报后,林万骁被引了进去。

局长周其文,是一位年约五旬、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学者型干部。他起身与林万骁握手,力道适中,笑容温和却带着审视。

“万骁同志,欢迎欢迎!早就听说北江有位年轻的干才,今天总算见面了。”周其文的话语客气而规范。

“周局长,您过奖了。我是新兵,来向您和局里同志们学习的。”林万骁姿态放得很低,双手与周局长相握,语气诚恳。

落座后,周局长简要介绍了舆情信息局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和当前的主要任务。他的介绍条理清晰,用词精准,不带丝毫冗余,让林万骁立刻感受到了部委工作对“规范”和“准确”的极致要求。

“我们局啊,是部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是领导的‘参谋部’。”周其文推了推眼镜,“舆情无小事,信息值千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到及时、准确、深入地反映社会思想动态、网上网下热点,为中央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责任重大,要求也高啊。”

林万骁认真倾听,适时点头。他能感觉到,周其文温和的外表下,有着极其严谨甚至苛刻的工作标准。

随后,周其文召集了在家的副局长和各处室负责人,开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会议室不大,布置简朴,气氛却比龙湖的常委会更加凝重。

周其文做了开场白,然后林万骁做了自我介绍,依旧是谦逊低调的风格,强调学习与融入。

另外两位副局长,一位是分管技术保障和日常监测的王振武副局长,年纪稍长,话不多,目光沉静;另一位是分管分析研判和报告撰写的李丽华副局长,是位四十出头、略显干练的女同志,看向林万骁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考量。

各处室负责人也依次介绍了自己的职责,言辞谨慎,举止得体。

林万骁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射过来的目光,好奇、审视、评估,或许还有一丝因他空降和年轻而产生的微妙情绪。在这里,他过往在龙湖的政绩更像是一份遥远的背书,一切都需要在新的岗位上重新证明。他像一头初入新领地的猎豹,敏锐地感知着环境,收敛着锋芒,只用最得体的微笑和简洁的回应,与未来的同僚们建立了初步的连接。

见面会后,周其文局长与林万骁单独沟通了分工安排。

“万骁同志,你先熟悉情况,暂时协助我抓总,同时重点联系网络舆情监测处和社会思潮分析处。”周局长递给他一份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这两个处是我们局的核心业务处室,担子不轻。你先看看材料,了解基本流程和近期关注的重点舆情信息。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可以问我,或者跟老王、李局他们沟通。”

“好的,周局长,我尽快进入角色。”林万骁接过名单,沉声应道。

他没有急于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先请秘书带着,到分管的两个处室转了转。处室的同志们显然已经得到了通知,见到他进来,纷纷起身问候。林万骁没有摆任何架子,温和地请大家继续工作,简单的与每位处长、副处长交谈几句,询问一下手头的主要工作,态度平和,让人如沐春风。他知道,在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机关,赢得下属的尊重,靠的是能力和态度,而非单纯的职位。

他的办公室被安排在周局长办公室斜对面,比他在龙湖的办公室小了不少,陈设也简单许多,但书柜、办公桌、电脑、保密电话一应俱全,窗外能看到部委大院茂密的树木,环境清幽。他坐在崭新的办公椅上,翻看着秘书送来的厚厚一摞文件,近期舆情日报、专报、分析报告汇编,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汇编。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属于自己的“部委岁月”,就在这安静而潜流暗涌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