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文脉筑基(2 / 2)

与此同时,“龙湖市民文化节”的筹备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林万骁要求,这个文化节不能是政府自娱自乐的“堂会”,而要办成“市民的节日,艺术的盛宴”。

“节目内容要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他在协调会上强调,“多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邻里歌会、戏曲票友擂台都可以搞。还要引入高水平的专业院团演出、美术展览、学术论坛,提升格调。”

他特别指出要挖掘本土元素:“我们龙湖的传统手工艺,比如那个快要失传的‘龙湖竹编’,能不能在文化节上搞个展览和体验?我们的地方戏,能不能请老艺人出来带带徒弟,组织几场惠民演出?”

文化节的消息通过媒体、社区公告栏广泛宣传,预热阶段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关注。开幕当天,主会场人山人海。舞台上是专业团体的精彩演出,广场四周是各种文化市集、非遗展示和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学着捏面人,年轻人围在独立音乐人的舞台前跟着节奏摇摆,老人们则坐在戏台前,听着熟悉的乡音,摇头晃脑。

林万骁和郑同林等市领导也身着便装,出现在人群中。他在一个竹编摊位前停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老艺人灵巧地将竹篾编织成各种栩栩如生的物件。

“老师傅,手艺真好!带徒弟了吗?”林万骁关切地问。

“带了两个,年轻人静不下心,难啊。”老艺人感叹。

“要坚持,这门手艺不能丢。文化节就是个好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林万骁转头对身边的文广新局局长说,“后续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这些非遗传承人,要给予补贴,提供传习场所。”

他又来到一个由本地大学生创办的文创摊位前,看着那些以龙湖元素设计的明信片、文具,点头表示赞赏:“很好!文化就是要这样和现代创意结合,才有生命力。”

开幕式后,一系列文化活动陆续展开。经典话剧《茶馆》在龙湖大剧院连演五场,场场爆满;省级美术馆的典藏精品展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就连社区组织的“邻里读书分享会”,也办得有声有色。整个龙湖,仿佛沉浸在一场文化的盛宴中。

“龙口老街”的样板段率先改造完成。青石板路重新铺就,骑楼外立面清洗加固,恢复了历史风貌,但内部基础设施全部更新。几家精品民宿、独立设计师品牌店、传统工艺体验馆悄然开业,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注入了新活力。周末,这里已然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市民休闲漫步的新去处。

一天下班后,林万骁独自一人走在修缮一新的老街段上。华灯初上,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骑楼的轮廓,咖啡馆里飘出悠扬的音乐,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市民悠闲地逛着。他看到之前访问过的一位老街坊,正坐在自家修缮一新的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来往行人。

“林书记!”老人认出他,热情地招呼。

“老人家,现在住着还舒心吗?”林万骁停下脚步。

“舒心!舒心!你看这房子,又结实又亮堂,外面还这么漂亮,跟以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老人满脸笑容,“晚上我都愿意多出来坐坐,看看热闹。”

林万骁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满足。这种实实在在的、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品质提升和文化认同感增强的工作,其价值,远非单纯的经济数据可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