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教育改革(2 / 2)

计划分为“引”和“育”两部分。“引”,就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给予安家费、科研经费、特殊津贴等极具吸引力的待遇,充实到红星中学这样的薄弱学校,发挥“鲶鱼效应”和引领作用。“育”,则是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与省内外师范名校合作,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同时建立区内“名师工作室”,实行“青蓝结对”,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水平。

政策一出,在教育系统内部引发震动。有叫好的,也有质疑的。有人认为高薪引才成本太高,有人认为会冲击现有教师队伍平衡。但在林万骁的强力推动下,计划迅速落地。首批面向全国招聘的15位名师名单公示,其中不乏在国内教育界都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们的加盟,立刻让几所薄弱学校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校舍安全与标准化改扩建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启动。区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硬是挤出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红星中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校舍维修、操场翻新、多功能教室建设和教学设备更新。林万骁明确要求:“标准就高不就低,要建,就建最能保障安全、最适合教学的校舍!”

红星中学的工地上,很快竖起了塔吊。孩子们课间时,常常趴在窗户边,好奇地看着外面忙碌的施工景象,眼中充满了对崭新校园的期待。

除了“输血”和“换装”,林万骁更注重机制的创新。他推动建立了“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龙湖一中与红星中学结成了“兄弟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交流、学生互访,共享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他还鼓励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试图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整合带动周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改革非一帆风顺。利益藩需要打破,固有思维需要扭转。有城区优质学校的校长私下抱怨,担心被薄弱学校“拖后腿”;也有被交流到薄弱学校的名师起初不适应,颇有怨言。林万骁让教育局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用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政策不走样、见实效。

几个月后,变化开始显现。

红星中学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更加矫健;明亮的教室里,配备了先进的智慧黑板和护眼灯;新引进的特级教师开设的公开课,座无虚席,连其他学校的老师都跑来听课。更重要的是,一种久违的自信和希望,重新回到了这所学校的师生脸上。

一位学生家长在区政府官网“书记信箱”留言:“感谢林书记!看到学校一天天变好,我们打工的在外面干活,心里也踏实了!孩子说,新来的老师讲课特别好,他越来越喜欢上学了!”

这条朴素的留言,被李明坊打印出来放在了林万骁的办公桌上。林万骁看了很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比任何经济数据的增长,都更让他感到满足。

教育改革的举措,通过家长们的口口相传和媒体的报道,迅速赢得了龙湖市民的广泛好评。“林书记抓教育是动真格的!”成为许多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林万骁的群众口碑和政治形象,这种软实力的积累,远比几项经济指标更为深厚和持久。

章峰柏在一次闲聊中感叹:“书记,您这抓教育的几板斧,可是砍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现在外面都说,咱们龙湖不仅经济要搞上去,孩子的未来也更有着落了。”

林万骁望着窗外,目光深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钱、每一份心力,都是在为龙湖的未来筑基。这笔投资,回报率最高,也最不容懈怠。”

他知道,教育均衡之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然明确,步伐必须坚定。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构筑一个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是他为官一任,必须为龙湖留下的另一笔宝贵财富。而这笔财富,终将反哺这片土地,滋养出更繁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