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结业论文答辩的日子。
三个月的紧张培训,最终都要凝结在这最后一役的表现上。
学员们一个个神色肃穆,在候场室里或默念稿子,或闭目养神,或紧张地搓着手心。
赵大河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衬衫,领带却打得有些歪斜,被曹云峰无奈地伸手帮他重新整理好。
“俺这心咋怦怦跳呢,比当年相亲还紧张。”赵大河小声嘀咕着,惹得旁边几个同样紧张的学员忍不住失笑,气氛稍稍缓和。
傅逸明则气定神闲地检查着自己的ppt,嘴角带着惯有的淡淡笑意,似乎成竹在胸。曹云峰默默看着自己的论文摘要,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做着最后的准备。
林万骁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平静地看着窗外。他的论文早已烂熟于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融入了他在青川的实践、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思考。
他选择的题目看似冒险,实则也是很冒险!但他经过深思熟虑,有信心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答辩顺序抽签决定。林万骁抽到了一个中间偏后的位置,不错,既能观察前面同学的得失,又不会等到最后让评委疲惫。
答辩正式开始。学员们依次进入那间庄重的答辩会议室。评委席上坐着党校的资深教授、特聘的外部专家,还有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的领导,阵容强大,气氛严肃。
前面几位同学的答辩有喜有忧。有的准备充分,应对流畅,获得了评委的点头认可;有的则明显紧张,被评委几个尖锐的问题问得额头冒汗,回答起来磕磕绊绊;还有的论文观点平庸,被评委指出“缺乏新意”、“深度不够”。
赵大河出来时,脸色有些发白,但眼神里带着庆幸,看来是勉强过关了。曹云峰出来时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看不出深浅。傅逸明则面带微笑,似乎发挥不错。
“下一位,林万骁同志。”
听到自己的名字,林万骁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沉稳地走进答辩室。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我的论文题目是《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他开场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当他报出这个题目时,几位评委,尤其是组织部的那位领导,眼神明显动了一下,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这个选题,在众多围绕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的论文中,显得格外新颖和切中时弊。
林万骁的陈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他首先阐述了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在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指出“亲清政商关系”是两者协同的最佳结合点,缺乏纪律保障的“亲”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而缺乏服务意识的“清”则可能变成懒政怠政。
接着,他结合青川经开区的实际案例,生动说明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权力边界、透明的办事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遏制了腐败空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