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双轮驱动(2 / 2)

这时,林万骁看似无意地插了一句:“锐感的技术方向很好,我们很看好。其实,资本市场对这类硬科技项目还是很关注的。比如知名的青禾资本,就特别青睐你们这种有核心技术的团队。”

他顺势看向一旁“恰好”来开发区考察的姜婷婷:“姜总,您是投资专家,您看锐感这样的项目,有投资价值吗?”

姜婷婷心领神会,立刻进入角色,问了几个极其专业的关于技术壁垒、市场规模、成本控制的问题。沈工一一解答,越说越兴奋。

姜婷婷最后点了点头,递上名片:“沈工,你们团队和技术很有意思。会后我的投资经理会和你详细对接,如果尽调符合预期,青禾可以考虑领投你们的pre-A轮。”

沈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困扰他许久的资金问题,竟然在招商座谈会上看到了曙光!他激动地握住林万骁和姜婷婷的手:“谢谢林书记!谢谢姜总!如果资金能解决,我们一定落户青川!”

类似的情景接连上演。

一家为知句科技做算法优化的小软件公司,获得了青禾的百万级天使投资,顺利入驻开发区。 一家做生物检测试剂的老牌企业想扩建生产线但缺乏抵押物,在开发区牵线下,获得了青禾资本提供的融资担保,顺利从银行拿到了500万贷款。 每一次,都是政府先抛出橄榄枝,青禾资本随后跟进考察、评估、决策。配合得天衣无缝。

青禾资本,象林万骁手中一把无形的“暗器”,精准地命中了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要害”(资金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招商竞争力和吸引力。“青川经开区那边不仅有政策,还能帮着找投资!”的消息在创业圈和投资圈不胫而走。

当然,这种密切合作也引来了一些猜测和议论。

有一次副县长钱向东来调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林书记,你们和那个青禾资本走得挺近啊?那个美女老总没少往你这跑。不会是有什么特殊政策吧?”

林万骁坦然回应:“钱县长,我们只是为企业搭建一个与资本对接的平台。青禾是市场化的专业机构,投资决策完全独立。我们只推荐项目,绝不干预投资。事实上,他们否掉的项目更多。这说明人家专业、谨慎,对我们开发区也是负责任的态度。”

钱向东将信将疑,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班子内部,副主任张宏志也曾私下表达过谨慎:“书记,这样捆绑是不是太紧了?万一青禾投资的企业出了问题,会不会连累开发区的声誉?”

林万骁道:“老张,你的担心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把握好度,我们只做‘红娘’,不强拉‘郎配’。青禾的专业判断就是第一道防火墙。而且,”

他顿了顿,“只有通过市场资本检验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这对我们开发区筛选优质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助力。”

事实上,青禾资本的严格尽调,确实帮开发区规避了几个看似美好实则漏洞百出的项目。姜婷婷甚至会从投资人的角度,给林万骁提供一些关于产业发展趋势的独特见解,帮助他调整招商策略。

“政府+资本”的双轮驱动模式,开始显露出强大的威力。它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筛选和赋能机制,吸引着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青川汇聚。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园区内日益增多的车辆和人群,嘴角微扬。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阳光下的政策与服务,配合阴影中精准出击的资本力量,正在为他悄然构筑起一道宽阔而坚实的护城河。

这把名为“青禾”的暗器,已然出鞘,锋芒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