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犀利,观点鲜明,金句迭出,看得人热血沸腾。
“……在这里,党建不是会议室里的报告,而是车间党员攻关小组的红旗,是民宿联盟党支部的承诺牌……”
“……在这里,农民不再是看天吃饭的被动者,而是拿着宅基地入股、等着年底分红的‘股东’,是开着宝马种有机菜的‘新农人’……”
“……镇长林万骁,这位年轻的掌舵人,用他的话说:‘发展不是为了数字好看,是要让老百姓觉得,这日子有奔头!’……”
系列报道一连发了五天,天天头版,篇篇重磅。“青桥经验”这个词,像病毒一样迅速传遍全省,甚至引起了央媒的关注。
青桥镇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全国各地来考察学习的、采访的、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镇里那家唯一的宾馆天天爆满,民宿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周正阳书记看着这阵势,又是高兴又是发愁,找到林万骁:“万骁啊,这…这人也太多了!接待压力太大了!咱们干部都快成导游了!”
林万骁正在看一份新的规划图,头也没抬,笑道:“书记,这是好事啊!说明咱们的经验得到认可了。接待不过来?那就搞个‘青桥经验研学班’嘛!明码标价,收费培训!既能控制人数保证质量,还能给镇里创收,顺便把我们的模式推广出去!”
周正阳听得目瞪口呆,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万骁,你这脑子…真是活络!”
一时间,青桥镇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朝圣地”。“看乡村振兴,必到青桥镇”成了不少人口头禅。林万骁也从一个“能干事的镇长”,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明星镇长”、“乡村振兴专家”,各种邀请函、采访请求雪片般飞来。
当然,也有人酸溜溜地说风凉话。 “不就是运气好,挖了个墓,引了个厂嘛!” “吹得天花乱坠,还不是靠政策倾斜?” “那个林万骁,这么年轻,这么高调,我看悬…”
但这些杂音,很快就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赞誉和考察学习的人潮中了。
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又一拨来自外省的考察团兴致勃勃地拍照讨论,林万骁脸上露出了笑容。
舆论的势,已经造起来了。“青桥经验”这块招牌,算是立住了,而且擦得锃光瓦亮。
他知道,这一切都只是铺垫。接下来,他就要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资本”,去敲开那扇通往更高舞台的大门了。
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