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个思路,我忽然想到,如果不仅仅满足于简化证明,而是试图将这个结论推广到某种特定的非凯勒流形上,比如,考虑一个带有特定挠率的三维复流形,您觉得是否会存在某种内在的障碍,阻止L2理论的这种应用?或者说,这是否会导向一个全新的未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更加大胆,更加天马行空,甚至带上了一点挑战的意味!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题目的范畴,直接踏入了无人深水区。
顾衡的眉头紧紧皱起,全身的思维都被这个问题调动了起来。他完全沉浸在了学术探索的状态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对方的问题并非无的放矢,其中隐含的几何直觉非常敏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甚至可能牵扯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他完全忘了屏幕另一端是一个陌生的、匿名的“S”,仿佛只是在和一位思维层次对等的同行进行交流。
他开始键入回复,详细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看法,可能的难点,以及需要补充的理论工具。他的用语依旧简洁,但内容却十分密集和深刻。
两人一来一往,在聊天框里进行着高效而深入的学术探讨。思维的火花在冰冷的文字间碰撞飞溅。
顾衡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纯粹因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兴奋感了。这个“S”的思维之活跃、基础之扎实、提问之犀利,都让他感到一种难得的“棋逢对手”的愉悦。
然而,在这种愉悦感的深处,那股怪异的感觉始终如影随形。
为什么……这个“S”思考问题的某些方式,提出的某些关联性猜想,总会让他产生一种微妙的、仿佛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的错觉?
还有,对方选择深夜这个时间点来找他讨论如此烧脑的问题,这种对学术近乎痴迷的投入度……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再次闪过苏妩那张脸——那个因为多抄了几遍例题就仿佛受了天大委屈、对数学充满恐惧和抗拒的“学渣”。
冰与火的对比,从未如此鲜明而……令人烦躁。
他强迫自己停止这种无意义的联想,将全部注意力重新投入到与“S”的高水平交流中。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黑暗中悄然滋生。它并不会因为“S”的主动出现而消失,反而因为这种思想上的高度共鸣与现实中苏妩的极端“愚钝”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而变得更加令人困惑和……执着。
这场对话,既是学术的交流,也成了他潜意识里收集拼图的过程。
而网络另一端,苏妩看着屏幕上顾衡发来的、充满严谨逻辑和深刻见解的长篇回复,嘴角微微上扬。
鱼儿,上钩了。
她成功地用高超的学术问题吸引了顾衡的全部注意力,让他暂时沉浸在与“S”的思想交锋中,这无疑会冲淡他对“苏妩”的怀疑。
但同时,她也在小心翼翼地控制着“S”这个身份的发言,既要展现出足够的实力引起他的重视和兴趣,又不能流露出任何与“苏妩”相似的个人习惯——这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这场双重扮演的游戏,刺激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