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27章 【吴钩霜雪】延陵剑冢:这葬的是活人!

第27章 【吴钩霜雪】延陵剑冢:这葬的是活人!(2 / 2)

秦军医凑过来看了看竹简,连连点头:“没错!这药方确实合《黄帝内经》的道理。《灵枢?本神》里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药方用曼陀罗和乌头暂时阻滞气血运行,让神气暂时‘舍心’,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再用当归和菖蒲调理气血,防止伤及根本,三日后气血自行通畅,人就能醒过来 —— 这是很高明的医理,不是寻常郎中能配出来的。”

“这么说,这些人是故意服了这假死药,躺在吴王墓里装死?” 赵佗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样。” 秦军医拿起一点药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药粉的配比很精准,多一钱乌头就会致命,少一钱曼陀罗又达不到假死的效果。看来配制这药方的人,对《黄帝内经》和草药药性都很熟悉。”

李信走到关押老武士的帐篷外,透过帐帘的缝隙看去,那老武士正靠在帐篷壁上,闭目养神,神色平静,不像其他武士那般惶恐。李信心中一动,掀帘走了进去。

老武士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李信,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冷笑:“秦将果然厉害,连季子墓里的‘死士’都能识破。”

“季子墓?” 李信在老武士对面坐下,“你们不是吴王寿梦的后裔,也不是季札的部下,对吧?你们是项氏的人,或者说,是刘邦的人?”

老武士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将军既然知道,何必多问?我们是吴地遗民,秦灭楚,毁我家园,我们不过是想报仇罢了。”

“报仇?” 李信挑眉,“用假死药藏在古墓里,夜里操练,是想等时机成熟,突袭延陵,配合刘邦起事?”

老武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刘邦亭长是个能人,他答应我们,只要能推翻暴秦,就恢复吴地的旧制,让我们重回故土。这些假死药,是他让人送来的,说这样能避开秦军的耳目,等会稽的项氏族人起兵,我们就从这里杀出,夺取延陵,截断秦军的粮道。”

李信心中一沉,果然和刘邦、项氏有关。他又问了些关于刘邦和项氏联络的细节,老武士却不再开口,只是闭目养神,任凭李信如何追问,都一言不发。

“秦老,这假死药有没有解药?能不能让这些人提前醒过来?” 李信走出帐篷,问向秦军医。

秦军医摇摇头:“这药方是按三日后自醒配的,强行解运会伤气血,弄不好会成残废。不过将军放心,这些人虽然悍勇,但没了假死药的支撑,就是寻常兵士,翻不起什么大浪。”

李信颔首,对赵佗道:“派人看好这些俘虏,不许任何人靠近。另外,再去浮丘山的吴王墓仔细搜查,尤其是那处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比如他们和刘邦、项氏联络的书信,或者藏起来的兵器粮草。”

【四:竹简玄机】

赵佗领命,带着五十名士兵再次登上浮丘山,钻进吴王墓的演武场。演武场的地面已经被清理干净,那些倒地的武士被抬走后,露出了青石板上的刻痕 —— 那些刻痕不是简单的站位标记,而是一幅完整的练兵图,上面刻着吴式阵法的变化,从 “鱼鳞阵” 到 “鹤翼阵”,线条清晰,标注着兵力部署的位置。

“将军,你看这里!”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演武场北侧的兵器架。那兵器架是用整根楠木制成的,上面摆满了青铜剑,士兵在搬动剑架时,发现剑架的底座是空的,里面藏着一个木盒。

赵佗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竹简,竹简用麻绳捆着,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是藏了有些时日了。他拿起一卷竹简,展开一看,上面刻着的是吴式练兵之法,记载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如何训练士兵,如何运用水军作战,字迹是楚式隶书,与之前假死药竹简上的字迹相似。

“这些竹简…… 好像是兵法?” 赵佗喃喃自语,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文书,“你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文书接过竹简,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一边看一边念:“‘夫吴水多,兵士习于舟楫,可以水战为长,以陆战为辅……’这是说吴国的兵士擅长水战,要以水战为主,陆战为辅……‘与敌战于江上,当以火攻为奇,以快船袭其侧翼……’”

赵佗越听越心惊,这些兵法记载的不仅是练兵之法,还有具体的作战策略,尤其是水战的部分,详细到了船只的形制、士兵的分工、火攻的时机,显然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经验之谈。

“再看看其他竹简。” 赵佗说道。

文书又拿起一卷竹简,这卷竹简比之前的更薄,像是被人特意处理过。他展开时,手指不小心碰到竹简的边缘,竟从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丝绢,丝绢上用墨写着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

“将军!这丝绢上有字!” 文书惊呼道。

赵佗接过丝绢,凑到火把前一看,上面写的是对吴王夫差兵法的批注:“夫差之法,重水战而轻陆防,虽能胜一时,却难守长久。若遇强敌,当以陆战牵制,水战奇袭,避实击虚,方为上策。延陵地处江左,若起事,当先控水道,断秦军粮船,再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 —— 淮阴韩信。”

“韩信?” 赵佗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韩信,却听过这个名字 —— 之前李信曾提过,沛县有个叫韩信的年轻人,曾受胯下之辱,据说精通兵法。

他连忙拿着丝绢和竹简,快步下山,直奔李信的营帐。

“将军!你看这个!” 赵佗冲进营帐,将丝绢和竹简递到李信面前,“在吴王墓的兵器架里找到的,这丝绢上是韩信的手迹!”

李信接过丝绢,目光落在 “淮阴韩信” 四个字上,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听岛民说过,有楚国人来岛上联络,提到了 “项氏”,如今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发现韩信的手迹,批注的还是吴王的练兵之法,甚至提到了 “起事”“控水道”—— 这说明韩信不仅与刘邦、项氏有联系,还在为他们谋划作战策略!

他仔细看着丝绢上的字迹,笔画间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道,批注的内容精准地指出了夫差兵法的优劣,还结合延陵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作战方案,可见韩信对兵法的精通远超常人。李信想起之前蒙武去沛县查探时,曾提到刘邦身边有个叫韩信的谋士,当时他还未在意,如今看来,这个韩信才是刘邦背后真正的智囊!

“将军,这韩信…… 会不会就是沛县那个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赵佗问道。

李信点头:“应该就是他。没想到这个韩信竟有如此才能,能看透夫差兵法的弊端,还能为刘邦谋划起事策略。看来刘邦能在沛县、太湖、延陵布下这么多棋子,背后少不了韩信的出谋划策。”

他又拿起那卷藏着丝绢的竹简,仔细查看竹简的夹层 —— 原来这竹简是被人特意剖开,中间挖空藏了丝绢,再用胶水粘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竹简上的吴王兵法只是幌子,真正重要的是夹层里韩信的手迹。

“秦老,你看这竹简的材质,能看出是什么时候做的吗?” 李信将竹简递给秦军医。

秦军医接过竹简,用指甲刮了刮竹简的表面,又闻了闻:“这竹简用的是江南的楠木,做了有半年左右了。你看这上面的墨痕,是用松烟墨写的,这种墨在楚地很常见,沛县那边也有匠人会做。”

李信心中有了数:韩信应该是半年前就开始为刘邦谋划,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埋下这些竹简,为吴地遗民提供练兵之法,又写下批注,指导他们如何配合项氏起事。这个韩信,不仅懂兵法,还懂谋略,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

“赵佗,立刻写一封信,把这里的发现禀报王将军。” 李信沉声道,“就说延陵吴王墓发现吴地遗民潜伏,服假死药伪装,背后有韩信谋划,与刘邦、项氏勾结,意图在会稽起事,截断秦军粮道。另外,把这韩信的手迹和假死药的竹简一并送去,让王将军定夺。”

赵佗立刻取来笔墨,在竹简上写下禀报的内容,又小心翼翼地将韩信的丝绢和假死药竹简包好,交给一名亲信士兵:“务必亲手交给王将军,路上不许停留,更不许让任何人看里面的东西!”

士兵领命,揣好书信和竹简,翻身上马,朝着姑苏的方向疾驰而去。

李信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的浮丘山,心中思绪万千。从太湖私铸岛的 “汉” 字铜钱,到延陵吴王墓的假死士,再到韩信的手迹,刘邦的阴谋网正一点点展开,而这仅仅是江南一带的线索,他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还有多少这样的埋伏。

“将军,天色不早了,您要不要歇息片刻?” 赵佗走过来,轻声说道。

李信摇摇头,目光坚定:“不歇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延陵周边的巡逻,尤其是水道,绝不能让刘邦和项氏的人趁机作乱。我们在这里多守一日,王将军那边就能多一分准备。”

夜色渐深,延陵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秦军巡逻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李信站在营帐前,腰间的秦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知道,这场与刘邦、韩信、项氏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那卷藏在竹简夹层里的韩信手迹,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 这个淮阴来的年轻人,未来或许会成为大秦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