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74章 【祁连终章】疏勒河诡:这水流向西!

第74章 【祁连终章】疏勒河诡:这水流向西!(1 / 2)

【一: 西流惊涛,戈壁异水现】

朔风卷着沙砾,在河西走廊的戈壁上划出尖啸,打在秦军甲胄上噼啪作响。王翦勒住乌骓,胯下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喷吐的白气刚触到滚烫的砾石便消散无踪。自三日前离开祁连山麓,这支疲惫的军队已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疾行两百里,甲胄缝隙里的冰碴早被烈日烤化,又被沙尘填满,将士们个个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喉间渴得像是要冒烟。

“将军,前方便是疏勒河!” 蒙恬策马奔来,枣红色的战马同样气喘吁吁,他手中马鞭指向远方,干裂的嘴唇翕动着,“再行三十里,便可抵达玉门镇驿站休整,那里有朝廷设置的邮舍,定能取到饮水。”

王翦抬手遮在额前,粗糙的掌心挡住刺目的阳光。天际线处终于浮现出一抹淡蓝,空气里渐渐渗入湿润的气息,混杂着泥土与水草的腥气。疏勒河作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他曾在咸阳宫的舆图上见过无数次 —— 那卷由西域工匠绘制的羊皮舆图,用朱砂标注着河道走向,清晰载明其源于祁连山脉的托来南山,本应东北流向花海盆地,滋养出一片片绿洲。

可当队伍行至河岸边,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术般愣住了 ——

河水竟正自东向西奔涌,浑浊的浪头拍打着岸边的砾石,发出 “哗哗” 的巨响,像是在抗拒着某种古老的宿命。原本该是主河道的东侧干涸见底,裂开的泥层如龟甲般翘起,最深的缝隙能塞进半只脚掌;西侧却水位暴涨,黄褐的水流裹挟着枯枝、泥沙,朝着遥远的罗布泊方向疯狂涌去,仿佛要将这片戈壁彻底吞没。

“这…… 这水流反了!” 队列末尾的老兵吴忠惊得张大了嘴,他戍守河西五年,双手因常年握戈布满厚茧,此刻却忍不住颤抖,“往年这个时节,疏勒河早该东入绿洲浇地,去年我还跟着百夫长在东岸饮马,怎么会往西流?”

王翦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地上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他走到岸边蹲下,指尖刚触碰到河水,一股刺骨的凉意便顺着指缝蔓延,与戈壁的酷热形成诡异的反差。水流湍急得能带动他的指尖微微发麻,水底的细沙擦过皮肤,留下痒意。“蒙武,取舆图来。”

蒙武连忙卸下背上的牛皮囊,小心翼翼地取出羊皮舆图。四名亲卫立刻围拢,用脚尖将周围的碎石踢开,蒙武俯身将舆图在沙地上铺平,又用四块卵石压住四角。王翦指尖顺着疏勒河的朱砂标注划过,指甲在 “昌马峡” 的位置顿了顿:“按图所载,疏勒河出昌马峡后向北分流,主流经布隆吉河向西,可此处距昌马峡尚有百里,本该是东行河段。” 他抬头看向对岸连绵的土丘,“去,派两名斥候泅渡探查,看上游是否有河道改道痕迹。”

“将军三思!” 蒙恬连忙劝阻,“河水太急,且不知水下是否有暗礁,泅渡太过凶险。”

“凶险也要去。” 王翦语气不容置疑,“此等异状绝非偶然,若上游有异动,我们不能毫无察觉。”

两名斥候应声而出,皆是身形精瘦的河西本地人。他们解下沉重的甲胄,只留贴身的短打,腰间别着短刀,又将牛皮水囊系在胸口。“噗通” 两声,两人先后跳入河中,刚一入水便被水流带着向西漂去。他们奋力划动双臂,指尖抠着水底的卵石借力,可河水的力道远超想象,浪花一次次将他们掀得失去平衡。足足挣扎了半个时辰,两人才浑身湿透地登上对岸,瘫在河滩上大口喘气。

不多时,斥候的身影出现在上游的山丘上,手中的红色旗帜挥动三下 —— 那是秦军斥候的暗号,意为 “河道无改道,水流自然西流”。

“怪事。” 蒙恬皱眉,伸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莫非是祁连山雪融量过大,导致水流倒灌?”

王翦摇头,目光扫过干涸的东岸河床。那里布满大小不一的卵石,大的如磨盘,小的似拳头,在烈日下泛着惨白的光,反射的光线刺得人眼睛生疼。忽然,他的目光停在河床中央的沙堆上 —— 那堆沙比周围高出半尺,形状规整得不像自然形成,更诡异的是,沙缝中似乎有微弱的金属光泽在闪烁,像是某种器物在偷偷窥视着他们。“带十名亲卫,随我去东岸看看。”

亲卫们立刻拔出腰间的青铜剑,簇拥着王翦向河床走去。滚烫的卵石烙得脚掌生疼,吴忠忍不住咧了咧嘴,却不敢出声。走到沙堆前,蒙武率先上前,拔出青铜剑插入沙中,手腕转动着拨开表层的浮沙。“当” 的一声脆响,剑尖撞上了硬物,震得他虎口发麻。

“小心挖掘!” 王翦低喝。

亲卫们立刻放下兵器,用双手刨沙。戈壁的沙子烫得能灼伤皮肤,可没人敢怠慢,不多时便挖出一个半人深的坑。一块青黑色的器物渐渐露出一角,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泥锈,边缘却隐约能看出方正的轮廓,约莫有半尺见方,散发着古老而沉重的气息。

“将军,像是块金属铸模。” 亲卫李敢小心翼翼地将器物捧起,手臂因重量微微下沉。器物表面的泥锈一碰就掉,露出底下青绿色的青铜底色,繁复的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边角处有明显的缺损,仿佛被人用重物刻意砸过。

王翦接过器物,从怀中掏出丝帕,轻轻擦拭表面的泥锈。丝帕很快被染成黄褐色,随着泥锈剥落,青铜铸模的纹路渐渐清晰 —— 上方是交错缠绕的龙形纹饰,龙首低垂,仿佛在守护着什么;下方刻着模糊的文字痕迹,虽被锈蚀掩盖,却透着一股威严。他心中猛地一动,这形制、这纹饰,竟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隐隐相似。

【二:河床秘宝:玉玺模具出】

“所有人警戒,扩大搜索范围!” 王翦沉声下令,指尖仍停留在铸模的龙纹上,“蒙恬,带五十人守住河岸东西两侧,任何人不得靠近;蒙武,率亲卫在以沙堆为中心,方圆五十步内仔细挖掘,一寸都不能放过!”

“诺!” 两人齐声应道,转身快步离去。

蒙恬很快将队伍分成两拨,分别驻守在河岸两端,士兵们手持长戈,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戈壁上的风愈发大了,卷起的沙砾打在戈刃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蒙恬时不时望向河床中央,心中满是疑惑 —— 自跟随王翦出征以来,他见过匈奴的凶悍,见过祁连山的诡异,却从未见过这般反常的景象。

亲卫们早已取出铁铲,在干涸的河床中挖掘起来。金属铲头撞上卵石的声响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格外刺耳。李敢的铁铲刚挖下三尺,便又碰到了硬物,他连忙放慢动作,用手刨开周围的沙子,一块巴掌大的青铜残片露了出来。“将军,这里有残片!”

王翦立刻走过去,接过残片与手中的铸模比对。残片的边缘与铸模的缺损处恰好吻合,上面还刻着半条龙尾,纹路与主铸模如出一辙。“继续挖,这些残片应该能拼出完整的铸模。”

半个时辰过去,亲卫们陆续挖出了七块青铜残片。蒙武将残片在沙地上拼摆,不多时,一个完整的铸模便呈现在众人眼前。铸模呈方形,边长约四寸,与传言中传国玉玺的尺寸分毫不差;上方雕刻着五条相互缠绕的螭龙,龙鳞细密清晰,每一片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龙爪紧握,构成玺钮的形状;下方平整的面上刻着八个凹陷的篆字,虽因锈蚀有些模糊,却能清晰辨认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字样。

“传国玉玺!” 蒙武失声惊呼,连忙捂住嘴,眼神里满是震惊与惶恐,“这…… 这分明是传国玉玺的铸模!将军,传国玉玺不是藏在咸阳宫章台殿的宝匣里吗?怎么会在这里出现模具?”

王翦指尖抚过铸模上的纹路,触感冰凉坚硬,青铜特有的厚重感透过指尖传来。他当然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 —— 那方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玺,方四寸,螭兽钮,刻着李斯亲书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字,乃是大秦的镇国之宝。当年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命玉工将和氏璧精心雕琢成玉玺,从此便成为皇权的象征,除了皇帝和少数近臣,几乎没人能亲眼得见。

“仔细查看铸模的缺损处。” 王翦吩咐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蒙武立刻将铸模翻转,缺损的一角朝向阳光。那处缺损并非自然锈蚀所致,边缘齐整得如同刀削,带着明显的撞击痕迹,缺口约莫有指甲盖大小,形状不规则,像是被人故意砸掉的。

蒙武凑近细看,忽然想起一事,连忙说道:“将军,去年陛下南巡,在会稽山祭祀大禹时,曾展示过传国玉玺!末将当时随侍在侧,远远见过一眼,记得玉玺的左下角也有一处缺损,与这铸模的缺口形状几乎一致!连边缘的细微纹路都一模一样!”

王翦心中一震,如遭雷击。他曾在咸阳宫见过传国玉玺的原件,那处缺损是当年秦昭襄王时期,和氏璧历经波折留下的痕迹 —— 据说当年蔺相如完璧归赵时,为护玉璧周全,曾将其摔在柱上,留下了这道缺口。这缺口天下独此一份,绝无可能模仿得如此精准。

“继续挖掘,务必找出与铸模相关的所有物件。” 王翦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望着西流的河水,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祁连山雪坑中的上古战场、指向沛县的蚩尤旗、刻着 “赤帝子出” 的《赤帝斩蛇书》,如今又出现了传国玉玺的铸模,这一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难道真的有人在谋划着颠覆大秦?

亲卫们的挖掘愈发仔细,连每一块卵石都要翻转查看。夕阳渐渐西沉,将戈壁染成一片金红,疏勒河的水流泛着粼粼波光,像是一条流动的血带。就在这时,李敢的铁铲忽然挖到了一个柔软的物件,他连忙停下动作,用手轻轻拨开沙子。

“将军,这里有个木盒!”

王翦立刻走过去,只见沙层中埋着一个残破的木盒,盒身早已腐朽,露出里面的竹简和工具。亲卫们小心翼翼地将木盒取出,放在铺好的丝帕上。木盒长约一尺,宽半尺,表面还能看到模糊的漆绘纹路,显然当年是个精致的物件。

蒙武戴上麻布手套,轻轻展开竹简。竹简共有五片,因受潮而变得柔软,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零星的字句。他借着落日的余晖,眯着眼仔细辨认:“…… 以和氏璧为范,仿玺形制,藏于疏勒河床…… 待赤帝子出,以应天命…… 玉出昆仑,符应沛泽……”

“又是赤帝子!” 蒙恬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听到 “赤帝子” 三字,忍不住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些妖人竟敢伪造国之重器,妄图以天命之名颠覆大秦!将军,不如将这些东西烧了,再派人彻查河西一带的妖人!”

“不可。” 王翦摇头,将竹简小心收好,“这些是重要的证物,烧不得。而且能造出如此逼真的铸模,绝非普通妖人能做到 —— 你看这铸模的工艺。” 他指着铸模上的龙纹,“螭龙的鳞片层层叠叠,每一片都刻得极为精细,边缘光滑无毛刺,显然是出自技艺高超的工匠之手。还有这篆字,笔画流畅,结构严谨,与李斯大人的书法风格如出一辙,若非亲眼见过玉玺原件,绝不可能模仿得如此精准。”

蒙武凑近细看,果然如王翦所说,铸模的工艺堪称精湛。他忽然注意到木盒角落里还有一把青铜刻刀,刀刃上还残留着青铜粉末,刀柄缠着的麻绳早已腐朽,却能看出曾经的纹路。“这刻刀…… 像是用来修改竹简的。” 他想起军中文书常用的削刀,与这把刀的形制颇为相似。

王翦拿起刻刀,指尖抚过刀刃。刀刃虽有些锈蚀,却依旧锋利,刀身上刻着一个小小的 “尚” 字,像是工匠的标记。“秦代书写竹简,若有错字便用刀削去重写,这把刀确实是文书用的削刀。” 他将刻刀放回木盒,“看来铸造这铸模的人,不仅懂铸造工艺,还精通文书之道。”

夕阳彻底落下,夜色开始笼罩戈壁。王翦将铸模、竹简和木盒小心收好,对众人说道:“今夜在此扎营,加强警戒。蒙武,派十人轮流守着铸模,任何人不得靠近。”

“诺!”

亲卫们立刻开始扎营,篝火很快燃起,跳跃的火光映照着将士们凝重的脸庞。烤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却没人有心思享用,所有人都在默默猜测着这枚铸模背后的秘密。

【三: 缺角玄机:和氏璧影藏】

夜色渐深,疏勒河岸的篝火渐渐暗了下来,只剩下几堆旺火还在燃烧,映着周围游动的巡逻士兵。王翦的中军帐内,烛火通明,青铜烛台上的蜡烛烧得正旺,滴落的烛泪凝固成蜡珠,像是一串串凝固的眼泪。

王翦坐在案前,手中捧着那枚青铜铸模,反复查看。烛光下,铸模上的五条螭龙愈发栩栩如生,龙首低垂,眼神威严,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铸模上腾飞而出。下方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字,每一笔都透着李斯书法的神韵,笔画粗细均匀,转折处圆润流畅,绝非寻常工匠能模仿。

最令人心惊的是那处缺角。王翦将铸模凑近烛光,仔细观察缺角的边缘 —— 撞击的痕迹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青铜被砸裂的细微纹路,与他记忆中传国玉玺的缺损完全吻合,连裂纹的走向都分毫不差。

“将军,您说这铸模的缺角,为何会与和氏璧做的玉玺一模一样?” 蒙武端着一碗热水走进来,见王翦仍在研究铸模,忍不住问道。他实在想不通,传国玉玺藏在深宫之中,除了皇帝和几个近臣,几乎没人能见到,更别说看清缺角的细节了。

王翦放下铸模,接过热水,却没有喝,只是任由碗壁的温度暖着手。“传国玉玺自制成以来,见过的人确实不多。” 他沉声道,“当年始皇帝命李斯书写玺文,又命玉工孙寿雕琢,完工后便藏于咸阳宫,只有祭祀、册封等大典时才会取出。除了陛下,恐怕只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少数侍中见过原件。”

“难道是宫中之人泄密?” 蒙武惊讶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