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亲们的欢天喜地截然不同。
东山镇的地主乡绅们此刻正愁眉苦脸,满心郁闷。
要知道,先前晋绥军驻扎在此地时。
他们仗着有军队撑腰,在镇上作威作福,日子过得何等舒坦。
可如今八路军来了,要推行减租减息、分田分地的政策。
他们若是不配合,不仅在镇上站不住脚,连日常生计都要受影响。
老百姓的眼睛盯着,特战团的战士也盯着,半点小动作都藏不住。
王逸凡始终记着李红军“别太过激”的叮嘱,没有强硬打压。
而是主动找到这些地主乡绅,给出了折中方案。
“若是诸位不愿配合政策,想出镇另谋出路。
你们手里的田地,我们特战团愿意以市价七成的价格收购,绝不亏待大家”
这话让那些本就抵触减租减息的地主乡绅看到了退路。
虽说以七成价格卖地有些亏。
但比起留在镇上被“盯梢”,或是被百姓声讨,倒不如拿笔钱走人。
于是,这些人虽满心愤愤,却也只能咬着牙把田地卖给工作队。
随后拖家带口,朝着楚云飞部队驻守的大孤镇方向而去。
路上,不少地主乡绅还忍不住埋怨。
先前嫌楚云飞的部队霸道,可如今没了仗势欺人的底气。
反倒有些怀念当初那种没人敢管的日子了。
去大孤镇,终究是比留在东山镇“受约束”强些。
楚云飞在大孤镇好不容易安顿好部队。
听闻东山镇的一批地主乡绅竟拖家带口投奔而来,顿时大为感动。
他不禁感叹道:“果然,乡绅们还是念着我楚云飞的好啊!”
这些地主乡绅为了站稳脚跟,特意带来了不少金银细软作为“见面礼”
楚云飞欣然收下这份厚礼,感念他们“不离不弃”的心意。
当即吩咐手下给这些人妥善安排住处,让他们在大孤镇安心落脚。
他全然没看透,这些人投奔并非出于感念,只是特别的选择。
另一边的东山镇,没了地主乡绅的阻挠,王逸凡的改革之路彻底畅通无阻。
他干脆利落地放开手脚,以凤乡镇的建设模式为蓝本。
再结合东山镇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各项工作推进得顺风顺水。
东山镇本就比凤乡镇小些,常住人口约莫七八千人。
要知道,凤乡镇最初就有一万多人口。
如今更是发展到三万之众,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王逸凡处理起事务来格外轻松。
减租减息、分田到户、基层组织搭建等工作,短短几日就有了眉目。
王逸凡和高城的一系列举措,让东山镇的老百姓彻底安了心、暖了心。
大家欢天喜地地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
看着街道日渐整洁、房屋修茸一新,对八路军的拥护之情越发浓烈。
乡亲们竟然自愿纷纷把家中青壮年送到部队。
面对乡亲们踊跃参军的热情,王逸凡和高城自然不会拒绝,当即在镇口设下招兵点。
一番筛选后,竟顺利招募到300名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