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接着聊起凤乡镇的其他建设。
王逸凡越说越有兴致:“现在镇上人多了,学校也新增了一所。
为了让居民们多认字、长见识。
我让学校还办起了夜校,免费教镇上的乡亲读书写字。
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只要愿意学,都能来听课认字”
李明华听后很是满意!
根据地不光要保平安,还得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有奔头!
除了夜校,李明华之前还出了个巧主意。
就是让学校的每个班级,每周都要抽一天时间。
让学生们组成两三个人的小队伍,到镇上的大街小巷摆摊设点,免费教居民认字。
这个办法既让学生们巩固了知识,又能帮居民们快速扫盲,一举两得。
李明华的心思很明确,就是要大力提高根据地居民的认知水平。
为日后的建设事业储备人才。
有知识、有认知的劳动者,远比目不识丁的人更能适应发展需求。
还让李明华欣喜的是,王逸凡还牵头办起了一家纺织厂。
建了一处宽敞的厂房,召集镇上的妇女们,专门缝制军服和日常衣物。
王逸凡还用上了李明华提供的汉服设计图样,让人制作汉服!
李明华对汉服的热爱可谓深入骨髓。
在前世,他对汉服是有一定的研究。
所以他将记忆中各式各样的汉服样式。
从田间劳作的汉服、日常百姓穿的汉服、还有华丽礼服,都绘制成图样交给了王逸凡。
如今凤乡镇的纺织厂在他的指导下,生产的服装几乎清一色都是汉服款式。
虽然以平民日常服饰为主,但即便是这些平民汉款。
也比当下百姓穿的带有蜈蚣扣等满清元素的服饰要好得多。
为了推广汉服文化,李明华之前还特意嘱咐王逸凡制作了宣传手册。
手册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汉服作为华夏正统服饰的历史渊源。
更揭露了汉服在满清时期因剃发易服政策而被迫消亡的沉痛往事。
在李明华看来,根据地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建设,还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聊着聊着,李明华发现王逸凡谈起根据地建设时。
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言语间充满热情与自豪。
看着这位部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项建设成就,李明华不禁莞尔。
逸凡啊,李明华拍了拍他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
你看咱们特战团现在兵强马壮,打鬼子那叫一个痛快。
怎么样,想不想重新回到一线部队?
谁知王逸凡一听这话,立刻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连连摆手道。
别别别!团长您可饶了我吧!
他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说真的,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特战团有我没我都一样能打胜仗,但在这里为老百姓谋福利。
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变好,这种成就感不比在前线差!
李明华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
看着王逸凡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
他明白这位部下是真的在后方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发自内心的热忱,让李明华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