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97章 迭代蓝图

第297章 迭代蓝图(1 / 2)

风域湖基地,地下深层分析中心。

巨大的环形会议室被柔和的冷光照明笼罩,中央全息投影仪悬浮在空中,将“烛龙”巡查之旅收集到的海量数据流,以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和能量谱线形式直观呈现。羊羽、林夕以及核心专家组的成员们围坐一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眼中却燃烧着更为炽热的探索火焰。

“砺剑基地的微磨损预警模型已经部署完毕,新的自检算法灵敏度提升了300%,能在部件性能出现可测衰减前120小时发出预警。”一位控制论专家汇报着,指尖划过空中,调出西北基地的数据反馈,“同时,新材料小组提交了三种基于氮化硼复合陶瓷的致动器涂层方案,正在进行加速寿命测试。”

“镇海要塞的能源切换逻辑漏洞已完成修补。”另一位能量系统工程师接口道,“我们引入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模拟了超过十万种饱和攻击模式,新的能源管理核心决策时间缩短了47%,并且在连续波次冲击下,备用能源切入的稳定性达到100%。”

“雪域防空圈的低温充能波动问题,通过优化预热曲线和引入动态电流补偿已基本解决。定鼎指挥中心的‘幽灵误差’……进展稍慢。”负责该问题的系统整合专家微微蹙眉,“我们正在构建一个超高精度的数字孪生系统,试图复现并解耦那些非线性干扰,但这需要时间,以及……更强大的算力支持。”

汇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都如同一次精密的微创手术,让“烛龙”系统的筋骨血脉变得更加通畅强健。这套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进化,从一件锋锐但或许还有些“娇气”的实验室瑰宝,向着真正经得起风雨磨砺的战场支柱蜕变。

然而,会议的后半段,气氛逐渐变得微妙而凝重。话题的中心,转移到了那最后、也是最震撼的发现——“擎天”基地,“烛龙”全功率发射后,那残留的、带有“活性”的时空“回响”。

羊羽走到全息投影前,伸手虚点。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和能量流线迅速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经过高度处理、放慢了数百万倍的能量衰减波形图。在代表常规电磁辐射和热效应的曲线平滑下降至背景噪音水平后,一段极其微弱、但频率和模式都异常奇特的波动,如同幽灵般持续存在着。

“这是我们捕捉到的‘回响’信号,”羊羽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它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物理范畴——不是电磁波,不是引力波,也不是中微子振荡。它的载体……似乎就是空间本身。”

林夕调出了一组对比数据:“风域湖底,‘墟门’能量在特定激发状态下,会辐射出一种具有相似‘活性’特征的背景波纹。虽然频率和强度差异巨大,但经过我们的‘灵能-物理’关联性模型分析,两者在拓扑结构上,存在17.3%的统计学相似性。”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所有科学家都屏住了呼吸。17.3%,看似不高,但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最尖端的能量武器与最神秘的灵能遗迹——之间,这已经是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关联度。

“你的意思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高能物理学家,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我们用来摧毁物质目标的激光,其极致能量,在某种程度上……‘模仿’或者‘触碰到’了灵能网络运作的某种底层规则?”

“更准确地说,可能是殊途同归。”羊羽目光深邃,“无论是‘烛龙’凝聚的光能,还是‘墟门’蕴含的灵能,当能量密度和操控精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它们都可能对时空的微观结构产生可探测的影响。‘烛龙’的回响,或许是无意中在时空薄膜上敲出的一个微弱音符,而这个音符的‘音色’,恰好与灵能网络振动产生的某种‘和声’产生了共鸣。”

这个比喻让会议室陷入了一片沉思。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将意味着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未被探索的盲区。在这个盲区中,纯粹的物质能量与意识相关的灵能,可能共享着某种更基础的统一场。

“我们需要验证。”林夕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停留在猜测层面。我提议,启动‘回声计划’。”

“回声计划”的核心,是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重复“烛龙”的全功率发射实验,但这一次,监测的重点将不再是激光的毁伤效果,而是发射前后,以发射点为中心,极小范围内时空参数的任何细微变化。同时,利用风域湖基地独有的灵能传感网络,尝试捕捉并分析那种“回响”波动与灵能场之间的任何潜在互动。

计划很快得到了最高层面的批准。资源向风域湖基地倾斜,一个专门用于“回声计划”的隔离实验场在基地边缘的深层地下开始建设。这里布设了远超“擎天”基地的监测设备,包括基于硒玉晶体开发的超高灵敏度时空曲率探针,以及羊羽亲自参与设计的、能够放大和解析微观灵能扰动的“共鸣器”。

与此同时,对“烛龙”系统本身的优化并未停止。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定鼎”中心的“幽灵误差”,催生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烛龙”迭代蓝图。

在林夕的主持下,一个跨学科团队开始设计“烛龙-改”。新的设计不再仅仅满足于功率和射程的提升,而是追求系统整体的“智慧化”与“自适应化”。

“我们要赋予‘烛龙’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和更敏锐的‘神经’。”林夕在蓝图启动会上阐述着她的理念,“‘心脏’是基于新型碳纳米管-超导复合材料的下一代储能单元,能量密度提升五倍,充放电速度翻番。‘神经’则是遍布系统全身的、基于光子计算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从宏观结构应力到微观材料相变的每一个参数。”

“但这还不够。”羊羽补充道,他的思路则偏向于另一个维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灵能感知的某些原理,融入到系统的目标识别与跟踪体系中?并非取代现有的雷达和光学系统,而是作为一种互补。尤其是在应对具备灵能隐身或干扰特性的目标时,或许能起到奇效。”

这个提议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将灵能技术与纯物理武器系统结合,这无疑是一条无人涉足的全新道路,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伦理考量。反对者认为这会引入不可控变量,损害武器系统的纯粹性和可靠性。支持者则看到了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的巨大潜力。

最终,经过反复论证,一个折中的方案被采纳:在“烛龙-改”的设计中,预留一个“灵能感知辅助接口”。这个接口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系统完全依靠传统物理传感运作。但在特殊授权下,可以接入经过严格验证和滤波的灵能环境数据,作为极端情况下的补充信息源。这既保留了系统的纯粹性,又为未来的融合探索留下了窗口。

“烛龙-改”的蓝图,如同一幅汇聚了人类科技与灵能探索最新成果的史诗画卷,在风域湖基地的超级计算机中缓缓展开。每一个模块的设计,每一次模拟验证,都凝聚着无数顶尖智慧的心血。

就在“回声计划”实验场即将竣工,“烛龙-改”蓝图进入关键论证阶段时,一份来自西南边陲的加密急电,打破了基地紧张的平静。

电文来自一个高度机密的边境观测站,其职责之一是监控边境地区的异常能量活动。报告称,在过去72小时内,观测站记录到多次微弱的、非自然的灵能扰动,扰动源位于境外一片被称为“迷雾峡谷”的争议地带。扰动模式杂乱无章,不像已知的任何灵能修炼或遗迹波动,反而……带着一种原始而混乱的“兽性”。

最初,这份报告并未引起太大重视,类似的异常记录偶有发生。但羊羽在浏览报告时,他的灵觉却莫名地悸动了一下。他调出了扰动数据的详细频谱,仔细观察。

“不对……”他喃喃自语,手指在频谱图的一个几乎被噪音淹没的频段上停顿,“这个‘纹理’……很熟悉。”

他立刻调取了“擎天”基地“烛龙”发射后记录的“回响”数据,以及风域湖“墟门”能量的背景波纹,进行快速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