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88章 机械之眸

第288章 机械之眸(1 / 2)

最高指令下达后的风域湖基地,如同一台骤然上紧发条的精密机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戒备”状态。无形的肃穆氛围取代了之前的震惊与狂喜,所有研究人员步履匆匆,眼神交汇间传递着紧张与期待。外部防御圈被再度强化,低空侦察无人机如同警惕的蜂群,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盘旋巡视,电磁屏蔽网全功率开启,力图将那座“能量灯塔”的光辉尽可能遮蔽。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核心,在于湖底那已然成型的“灵能太极循环”。理解它、掌控它、守护它,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用最客观、最精确的方式,描绘出这个庞大能量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在“神工”专家组抵达前,基地需要一份基于纯物理探测的、无可辩驳的数据图谱。

林夕临危受命,全权负责对湖底“灵能太极循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细化探测。她与羊羽、以及国内顶尖的海洋地质学、流体力学、能量物理学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连夜制定了名为“烛龙之眼”的探测计划。

“烛龙之眼”,寓意以科技之力,洞彻幽暗,窥视那阴阳流转的天地玄机。计划的核心,是动用基地储备的所有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组成一个立体的、协同工作的探测器网络,如同无数只冰冷的机械眼眸,从不同尺度、不同维度,凝视湖底的神秘循环。

数小时后,三艘经过特殊改装的中型无人潜水器如同沉默的钢铁旗鱼,悄无声息地滑入风域湖墨绿色的湖水之中。它们代号分别为“洞察”、“聆听”、“测绘”,分别搭载了高精度灵能频谱扫描仪、宽频段水下声纳阵列以及三维激光地形建模系统。

同时,数十个如同海星般的微型定点监测节点(“星尘”节点)被精准投放到预设坐标,主要分布在羊羽指出的“阳眼”(硒玉矩阵核心)、“阴眼”(东北部裂隙区)以及推测的能量流转路径上。这些节点将持续监测水温、流速、压力、基础水质参数以及特定频段的灵能辐射强度。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分割出数十个画面,显示着各探测器传回的第一视角影像、实时数据流以及合成的三维湖底地形图。林夕坐镇中央,羊羽立于其侧,众多专家围拢在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之上,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所有单位报告状态。”林夕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出,冷静而清晰。

“‘洞察’号就位,已抵达阳眼区域边缘,灵能频谱仪启动,开始基线扫描。”

“‘聆听’号就位,声纳阵列展开,正在建立湖底水体声学剖面。”

“‘测绘’号就位,激光建模系统初始化完成,开始对目标区域进行初步扫描。”

“‘星尘’网络各节点信号正常,数据开始回传。”

冰冷的电子音依次回报。屏幕上的数据开始如瀑布般滚动,三维模型在“测绘”号激光的精细勾勒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呈现出来。

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阳眼”区域的壮丽景象。通过“洞察”号的高清摄像头,可以看到那些沉底的硒玉石块,并非杂乱堆积,而是在一种隐约的环状分布。它们散发出的柔和辉光,在探测器搭载的超敏感光元件下,并非均匀一片,而是如同呼吸般有着微弱的脉动。灵能频谱仪显示,该区域的能量辐射以强烈的“阳性”特征为主,频谱曲线尖锐而活跃,峰值强度远超之前任何记录。

“能量辐射呈现规律性波动,周期约为……12.7秒。”数据分析师立刻报告,“波动与湖底水体检测到的低频压力波存在相关性。”

“是能量释放的节律,还是外部影响的响应?”一位物理学家追问。

“初步判断是自身能量释放的周期性特征。看这里,”林夕指向“洞察”号传回的微观成像画面,“放大玉石表面。”

画面聚焦到一块硒玉的边缘。只见在玉石表面及其细微的裂隙中,覆盖着一层致密的、散发着星辉般微光的生物薄膜——正是“风域灵螺菌”。更令人惊奇的是,菌丝网络发出的荧光亮度,竟与那12.7秒的能量波动周期完美同步!

“灵螺菌群在同步‘呼吸’!”一位生物学家惊呼,“它们不仅是能量转化器,还在调制能量释放的节律!”

与此同时,“聆听”号的宽频段声纳描绘出了一幅更宏大的图景。声波反馈显示,从“阳眼”区域,有一股温暖的水流正在持续向东部和北部湖底沉降,形成一道清晰的水体温差边界。这股水流的路径,并非笔直向下,而是呈现出一种缓慢旋转的态势,如同一个无形的巨大漏斗。

“‘测绘’号,重点扫描东部湖底裂隙区。”林夕下令。

“测绘”号应声而动,激光束如同无形的画笔,精细地描绘着湖床的每一寸细节。很快,在东部和北部区域,声纳图像上原本模糊的疑似裂隙,被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清晰揭示——那并非单一的巨大裂缝,而是无数条细如发丝、却又深邃无比的网状通道,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湖床岩层之下。

“确认水体交换通道存在!”“星尘”节点传回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些裂隙上方,检测到持续的、向下的水体流动,温度略高于周边湖底,且携带着高浓度的阳性灵能信号。

“阳性能量沉降流确认。”林夕在虚拟地图上标记出主要路径,“现在,寻找‘阴眼’和上涌流。”

目标转向东北部区域。根据羊羽的指引和能量读数异常区,“洞察”与“聆听”号协同向该区域进发。这里的湖底地形更为复杂,遍布着嶙峋的怪石和陡峭的岩壁。

“声纳发现异常空洞!”“聆听”号操作员报告,“位于标记点岩壁后方约十五米处,空间巨大,与之前探测到的地下暗河网络相连!”

“尝试寻找入口或裂隙通道。”

“测绘”号的激光在岩壁上仔细搜寻。终于,在靠近湖床底部的一处巨石阴影下,扫描仪发现了一条极其隐蔽的、宽度不足半米的垂直裂隙。裂隙深处,有微弱的红光隐隐透出。

“投放微型潜航器‘萤火虫’。”林夕命令。

一台仅有篮球大小、装备着高强度照明和微型传感器的RoV从“洞察”号腹部释放,如同灵活的游鱼,钻入了那条幽深的裂隙。传回的画面顿时让指挥中心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裂隙内部别有洞天!一条宽阔的地下河道出现在眼前,河床及两岸岩层中,镶嵌着无数散发着柔和红光的玛瑙,将幽暗的地下空间映照得如同梦幻之境。河水冰冷刺骨(传感器显示温度仅为2c),流速湍急。

“确认玛瑙玉脉暗河!”“萤火虫”号沿河床上溯,很快发现了与上方湖底相连的多个裂隙出口,冰冷的暗河水正通过这些出口,持续不断地向上涌入风域湖。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玛瑙表面,同样覆盖着一层“风域灵螺菌”!只是这里的菌丝网络发出的荧光偏向幽蓝色,与硒玉上的金色光辉截然不同。灵能频谱仪检测到,此处辐射的能量呈现出高度内敛、性质偏阴寒的特征。

“阴眼确认!位于东北部岩壁下裂隙区,与暗河主通道直接连通。阴性玛瑙能量上涌流确认!”

最关键的两极已然找到。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描绘整个能量-水流的循环路径。

“启动全域追踪。”“星尘”网络的数据与AUV的移动扫描数据开始进行大规模数据融合。超级计算机根据水温、流速、灵能属性浓度梯度等多重参数,实时演算着水体的运动轨迹。

屏幕上,三维动态模拟图逐渐变得清晰、丰满。

代表阳性、温暖水体的淡红色流线,从湖心的“阳眼”硒玉矩阵出发,如同舒展的触手,主要向着东部和北部湖底蔓延,最终汇入那些网状裂隙,沉入地下。

而代表阴性、冰冷水体的淡蓝色流线,则从东北部“阴眼”裂隙区涌出,如同汩汩清泉,注入湖底。

接下来发生的景象,让所有目睹者,包括那些见多识广的顶尖专家,都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