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信息载体’并非某种需要我们从无到有、凭空创造出来的奇异物质。”林夕的眼神越来越亮,“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某种我们司空见惯,但其更深层潜力尚未被发掘的‘普通’物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创造载体,而是‘唤醒’载体固有的、与灵能共鸣的潜力,并找到将‘编码’精准‘写入’的方法。”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陈星脑中的迷雾!“林政委,您的意思是……我们或许不需要追求那种绝对稳定、完美的‘惰性’载体,而是可以利用物质与灵能场相互作用后产生的‘非线性响应’?就像……就像某些半导体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从绝缘态变为导态?”
“没错!”林夕站起身,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生命本身,就是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完美承载信息的‘死物’,但或许,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利用物质的‘活性’——一种受控的、可引导的、对灵能敏感的‘活性’!这种活性不一定来自生命体,可能来自物质本身的某种量子特性或宏观量子效应!”
一个新的、融合了生物路径与量子路径的思路逐渐清晰:寻找一种具备“灵能响应活性”的基础材料,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晶体,也可能是一种复合材料,当其处于特定的能量场中时,其物理性质如导电性、介电常数、晶格振动频率会发生剧烈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可逆且可控的。然后,通过精密的能量束比如高度聚焦的、承载了特定编码的“烛龙”激光的衍生技术或场效应,将“生命信息模式”像刻录光盘一样,“写入”这种材料的活性状态中,使其永久或半永久地保持这种携带信息的“亚稳态”。
这个思路将问题分解了:寻找合适的“活性基质材料”,研究稳定产生和控制“灵能激发场”的技术,开发“信息写入”的工艺。
研究方向调整后,进展开始加速。材料团队不再执着于寻找完美的天然载体,转而利用基地的尖端设备,尝试人工合成各种可能的“活性基质”。他们尝试了掺杂了稀有灵能同位素的特殊陶瓷,尝试了具有奇异电子能带的拓扑绝缘体,尝试了基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复合灵敏材料……
与此同时,理论组不再死磕完整的“灵能bEc”理论,而是集中精力,与信息工程组合作,基于昆仑之环的海量数据,尝试构建简化的“生命信息编码”模型。他们将复杂的能量场波动,分解成不同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组合,试图找到其中与防御、调和、伪装等特定功能对应的“特征码”。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反复试错的过程。实验室的灯火彻夜不熄,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声从未间断。
转机出现在一个凌晨。负责监测一批新型“钇钡铜氧—灵能同位素复合陶瓷”样本的研究员,在对其进行常规灵能场辐照时,发现了一组异常数据。当辐照场的频率调整到某个极其狭窄的特定波段时,样本的电阻率瞬间下降了六个数量级,同时对外部灵能场的“吸附”和“调制”效应增强了近百倍!并且,当撤去辐照场后,这种“超导—灵敏”状态竟然维持了长达数分钟才缓慢衰减!
“阈值行为!这是典型的非线性阈值行为!”得到消息的陈星几乎是冲进了实验室,他看着那重复出现的异常数据峰值,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们找到了!这种复合材料,就是我们要找的‘活性基质’!那个特定的辐照频率,就是激活它的‘钥匙’!”
消息迅速传开,所有疲惫都被一扫而空。林夕和羊羽立刻赶到实验室。
“立刻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测量所有相关参数!”
“信息工程组准备,一旦确认稳定性,立刻尝试进行初步的‘信息写入’测试!就用我们刚刚定义的那组最简单的‘强化’编码!”
“材料组,分析这种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找出关键控制因素,想办法延长其活性状态的维持时间!”
命令一道道下达,整个团队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随后的几个小时,好消息不断传来。实验被成功重复,稳定性得到确认。信息工程组利用精密的灵能场调制器,成功将一组代表“局部灵能场强度提升5%”的简化编码,“写入”了处于活性状态的陶瓷片。
当编码写入完成,外部激发场撤去后,研究人员们屏息凝神地监测着那片看似普通的暗灰色陶瓷片。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以陶瓷片为中心,周围约一立方米范围内的灵能场强度,真的以一种极其稳定的方式,维持在了比环境背景高出约5%的水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了超过半小时,才随着陶瓷片活性状态的衰减而逐渐消失。
成功了!尽管只是最初步、最微小的成功,但它证明了“信息载体”路线的可行性!他们找到了一种可以人为“编程”的、能够影响现实能量场的介质!
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是突破漫长黑暗后见到第一缕曙光时的狂喜。
林夕紧紧握着那片已经恢复普通的陶瓷片,指尖能感受到一丝残留的、温润的能量感。她看向羊羽,在他眼中也看到了同样的激动与如释重负。
“这只是第一步。”林夕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找到了‘纸’和‘笔’,接下来,是要学会书写更复杂的‘文章’,并且让这篇文章存续的时间更长,影响的范围更广。”
羊羽重重地点头:“我立刻向最高指挥部汇报初步进展。有了这个突破口,我相信,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们倾斜!”
就在风域湖基地沉浸在突破的喜悦中时,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同步轨道上,一颗隶属于“天地一体化雷达灵能侦测系统”的新型监测卫星,其高灵敏度灵能探测模块的示数,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微弱到几乎被系统自身噪声淹没的异常波动。
波动的特征,与数据库中那个最高优先级的威胁识别模板,存在千分之三的相似度。
按照预设逻辑,此次事件因信噪比过低、持续时间过短,未被触发最高警报,但一条标记为“低置信度异常事件”的记录,被自动生成,并加密传输至“星脑”核心数据库,等待更深度的、非实时的相关性分析。
深空的沉默,似乎并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