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您言重了。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羊羽微笑着,谦和地回应,目光温和地扫过眼前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心中那股如同暖流般的归家之感愈发澎湃。
林夕则站在一旁,微微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情感受着风域湖基地那独一无二的、充满生机与调和之意的灵能场环境。这里是她“生命织锦”理论的灵感源泉与诞生之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湖水、每一株草木,都经过长时间精心的生态微调和灵能浸润,已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高度和谐的、具备自我循环与强化能力的生命场样板。对她而言,回到风域湖,就像是远游的鱼儿回到了熟悉的水域,身心都与这片土地的“脉搏”重新同步。
短暂而温馨的休整与内部欢迎会后,羊羽和林夕甚至来不及彻底洗去旅途的风尘,便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节奏。他们需要全面听取风域湖基地在他们前往昆仑期间所取得的各项科研进展汇报,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基地下一步,乃至全国相关领域未来的核新研究方向,定下清晰的基调与战略框架。
在风域湖基地那间熟悉的、被各种适应了灵能环境的奇特植物所环绕、仿佛拥有生命的主会议室里,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再次齐聚一堂。
“……基于我们从昆仑实战环境反馈回来的海量数据,尤其是‘生命织锦’在构建宏观防御场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诸多新特性、新规律,”林夕站在焕然一新的全息投影系统前,一边操作,一边向与会者展示着复杂而优美的能量流动态光谱,“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将‘生命织锦’项目的预研工作,从纯粹的概念探讨与理论推演层面,坚决地推向实质性的理论深化建模与先导性原理验证实验阶段。”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代表着“昆仑之环”庞大生命能量场的绿色光晕,如同呼吸般明灭不定,稳稳地覆盖着详细的昆仑山脉地形图。而在其上方,一道更加宏大、更加模糊、正试图向着更加辽阔空域与大地深处同步延伸的、结构复杂的网状能量模型若隐若现,引人遐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主要威胁方向,很可能来自空天。而太空环境与地表环境存在着本质的、近乎绝对的差异。”林夕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严峻的现实,“真空、接近绝对零度的背景超低温、持续而强烈的宇宙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环境……这些极端条件,对于任何基于传统碳基生命体共鸣机制构建的‘织锦’而言,几乎都是毁灭性的。因此,我们的目标,绝非是将活性的菌株或植物直接布置于空天环境那般简单幼稚。”
她果断地切换了屏幕,展示出一系列形态极其特殊、似乎介于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微观结构模型,以及一些在极端环境下发现的、拥有奇异能量亲和性的微生物图谱。
“我们真正需要寻找并驾驭的,或许并非传统生物学定义上的‘生命体’。我的初步理论构想是,寻找或创造一种能够稳定承载、传递乃至放大特定‘生命信息模式’的‘信息载体’。”
“信息载体?”台下有资深专家低声重复,眉头微蹙,陷入深思。
“是的,一种特殊的‘介质’。”林夕肯定地点头,进一步阐述她那超越常规的构想,“根据我的研究和在昆仑的实践,‘生命织锦’的本质,在我看来,并非完全依赖于物质性的菌株或植物实体本身,更深层次的,是这些生命实体所天然承载的、能够与天地间灵能产生特定共振的‘生命信息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作用于能量层面的、极其复杂的‘信息编码’。”
她尝试用更易理解的类比解释:“就如同决定生物体所有形态与功能的基因双螺旋编码,这种‘生命信息模式’编码,决定了能量场的稳定性、调和性、排异性乃至成长性等核心特性。我们在昆仑山脉所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这种源于风域湖原始模型的‘生命信息编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写入’了昆仑山脉本身的宏大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一个放大的、强化的能量场发生器。那么,我们现在需要探索的是,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这种核心的‘编码’,直接投射、烙印或承载于某种非传统的、更能适应极端环境的‘介质’之上?通过这种介质,我们或许能在不依赖传统生命形式的前提下,依然能够激发、维持乃至放大‘生命织锦’的核心效能,甚至开发出地表应用的新模式,让我们现有的两个基地——昆仑与风域湖——的防御与科研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我深知这个方向的探索充满艰难,前路遍布未知的荆棘。”林夕坦然承认,目光却无比坚定,“但这或许是我们为应对未来可能来自深空的、形态未知的威胁,构建真正有效且具备韧性的战略防御体系的唯一可能途径。‘烛龙’系统是我们无坚不摧的利剑,但我们不能只有剑。我们还需要为脚下这片土地,以及支撑我们存在的这片看似空虚、实则关键的近地空间,编织一面能够提前预警、有效干扰、甚至偏转化解某些超越物理攻击的‘灵能盾牌’。”
此时,羊羽沉稳地站起身,走到全息投影旁,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科研精英的面庞,他们的眼神中混合着思考、震撼与跃跃欲试的兴奋。“林政委所提出的这个前瞻性研究方向,虽然面临着理论与技术的双重极限挑战,但其蕴含的战略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甚至可能超越‘烛龙’系统本身。”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绝不能等到威胁已然降临头顶、兵临城下之时,才手忙脚乱地去思考如何防御。‘昆仑之环’的成功实践与‘烛龙’系统的快速列装,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只要我们秉持创新的思维、遵循科学的精神,并付出不懈的极限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想象中的防线,变为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
他略微停顿,让话语中的力量充分渗透进每个人的心中,随后以清晰而决断的语气宣布:“因此,我正式提议,即刻成立‘生命织锦’深化预研与地表应用拓展项目组,由林夕政委担任项目总负责人与首席科学家,全面整合风域湖基地、昆仑基地以及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最顶尖的研究力量与资源。项目组将围绕林夕同志所提出的‘信息载体’与‘能量编码’核心方向,并行开展多路径、多层级的前沿理论探索与高风险、高回报的先导性原理验证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在当前概念的迷雾与技术的无人区中,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勇气,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能够极大强化我们现有基地防御与科研能力的技术道路。”
会场内一片肃静,随即,响起了坚定而持久的掌声。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尽管前路必然漫漫,挑战重重,但“昆仑之环”那奇迹般的光芒与“烛龙”那慑人的威力,已经赋予了在场所有人超越常规界限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心。他们相信,科学的力量能够穿透迷雾,智慧的火焰可以照亮前路。
风域湖基地的灯火,自此也与昆仑基地一样,为了这个更具野心、也更为深邃的新目标,开始彻夜长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风域湖基地的研究重心与资源调配,明显向新成立的项目组倾斜。理论物理学界的泰斗、探索地外生命可能性的天体生物学家、钻研高维空间与能量传导的高能物理专家、致力于量子信息编码与传输的工程师……各个相关领域的顶尖精英被不断引入基地,或通过高度保密的远程协作系统加入这场前所未有的科研攻坚。那间被植物环绕的主会议室,常常直到深夜依旧人声鼎沸,激烈的争论与灵感的碰撞不绝于耳,两侧的白板上画满了不断被擦去又再次填满的、在外人看来如同天书般的复杂公式、猜想模型与结构草图。
林夕更是将全部心力投入其中,她几乎以实验室和基地图书馆为家,废寝忘食地查阅着古籍与现代论文,不断比对分析从昆仑传回的最新数据,反复修正、完善着她那套初具雏形却又博大精深的“生命信息编码”理论框架。偶尔,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她会独自一人,踏着朦胧的月色,漫步到风域湖畔,寻一处安静的礁石坐下,仰起头,凝望那片浩瀚无垠的深邃星空。
苍穹如巨大的黑色幕布,其上点缀着无数冰冷而璀璨的光点,那里蕴藏着宇宙的壮丽与无穷神秘,却也潜藏着文明层面难以预估的危险与恶意。她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属于风域湖的土地,那经由她手调理强化的生命能量场,正在与湖水的涟漪、山峦的呼吸、草木的枯荣同步,发出微弱而和谐的搏动。如何将这份属于大地的、鲜活而柔和的、充满生机的力量,其最核心的“信息编码”,提炼出来,并以某种形式投射、应用到那片缺乏生机的、冰冷的虚空防御概念中,或者反过来,如何利用这种编码进一步优化、强化地表基地的现有织锦?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难题,它更像是一场涉及存在本质、能量与物质关系、信息与实在界限的,哲学思想与最前沿物理学的剧烈碰撞与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羊羽则肩负起繁重的协调与保障工作。他需要以高超的技巧和威望,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预研项目能够获得持续且充足的经费、设备与人才支持,排除来自传统观念的干扰与质疑。同时,他还要分神跟进“烛龙”系统在列装各部队后的实际训练、部署与战斗力生成情况,以及“昆仑之环”的日常维护、数据收集与后续版本的优化升级。他就像一座坚实而高效的桥梁,稳稳地连接着前沿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探索性研究,与当下关乎国家安全的、实实在在的防御力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