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研究所,核心实验区。
与昆仑基地那种钢铁与能量构筑的宏观战场不同,这里进行的,是一场发生在微观尺度上的无声战争。林夕身穿密封防护服,站在升级改造后的高精度生物能量感应实验室中央,周围是数十台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尖端设备,空气里弥漫着无菌环静特有的清冷气息,以及一种极其微弱、常人难以感知的能量场波动。
自返回风域湖,她已经在此不眠不休地奋战了数十个日夜。修复设施、校准仪器、重新激活那些在袭击中险些损毁的珍贵菌株样本……每一步都耗费心力。但更重要的,是她将太昆长老所授《昆仑墟太极十八式》的“炼神”、“养炁”之法,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每日清晨,她必在实验室旁特意清理出的静室内演练太极十八式。并非为了杀伐护身,而是借此澄澈心神,提升对自身生命能量或称“灵能”、“生物场”的精细感知与控制。她发现,在这种高度专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她对实验室内那些微生物散发出的极其微弱的能量信号,捕捉得更为清晰,甚至能隐约感受到它们与环境、与那遥远“信号源”之间,某种难以言喻的、超越物理距离的“共鸣”。
这种全新的感知维度,为她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
此刻,实验台上,一个特制的透明培养单元内,正悬浮着几株经过多代筛选、优化的关键菌株——它们源自最初在风域湖异常区域采集到的样本,对“信号源”及后续捕获的“深渊”造物散发的特定灵能频谱,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和定向代谢能力。培养液底部,铺设着一层极其稀薄的、从“深渊”造物残骸中提取并经过处理的惰性灵能诱导基质。
实验室顶部的微型灵能谐振器,正发出一种被严格调控的、与“信号源”特征高度相似但能量强度极低的模拟灵能场。
“启动第七十三序列诱导实验,记录所有生物活性数据及能量场反馈。”林夕的声音通过内置通讯器传出,平静而坚定。
助手们在隔离窗外操作着控制台。高倍显微镜、生物光子成像系统、质谱仪、以及最新安装的“场效应谐波分析仪”同时开始工作,海量数据如瀑布般在四周的光屏上流淌。
林夕闭上双眼,并非休息,而是将心神彻底沉静下来,运转太极心法,将自身的生物场调整到一种极其平和而敏锐的状态。她放开了对外界的主动感知,转而向内,再向外延伸,如同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地感受着培养单元内那微观世界的生命脉动。
在她的“感知”中,那几株菌株不再是简单的微生物,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微小的、跳动的能量节点。它们原本处于一种近乎休眠的低活性状态。当模拟灵能场笼罩下来时,它们如同被唤醒,开始以一种独特的节奏“呼吸”,菌体内部发生着复杂的能量转换。它们并非被动承受,而是在主动地“吞噬”、“转化”那些原本可能对高等生命体造成精神干扰甚至损伤的灵能波动,将其分解、重组,代谢出一种……更为稳定、温和,甚至带着一丝生机勃勃意味的能量副产物和特定的信息素!
这个过程极其微妙,以往的设备只能记录到菌落数量的变化、代谢物的成分改变,却难以捕捉到这种能量层面的“主动行为”和“信息交换”。但在林夕此刻高度敏锐的感知中,配合场效应谐波分析仪捕捉到的独特频谱,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降低模拟场强度百分之十,频率微调至阿尔法七段。”林夕忽然开口,她的指令并非基于仪器读数,而是源于那种玄妙的直觉感知。
助手立刻执行。
果然,培养单元内的菌株活性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活跃,代谢效率提升了近百分之十五!它们仿佛找到了更“舒适”的工作频率。
“记录!菌株SG-7A对特定频谱灵能场表现出定向趋化性及能量代谢偏好,其代谢产物‘生命精粹’的生成速率显着提升。确认该代谢产物具有稳定精神波幅、微弱促进细胞活力的特性。同时,检测到菌群间存在基于生物场的协同信息传递……”林夕语速平稳,阐述着她的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不断深入。林夕带领团队,利用这种结合了自身高度敏锐感知与尖端仪器检测的研究方法,成功解析了这种特殊菌株与灵能环境互动的核心机制:
1. 灵能感知与转化:菌株细胞膜上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复合体命名为“灵敏素”,能特异性感知并吸收特定频谱的灵能辐射,将其转化为生物能或用于合成特殊代谢物。
2. 信息解码与响应:菌株的基因表达受到灵能场信息的调控,能够区分不同“意图”或“性质”的灵能信号如充满恶意的“深渊”波动与相对中性的“信号源”背景辐射,并做出不同的代谢反应。
3. 群体智能与场协同:菌落个体之间,通过释放和接收特定的生物场微扰一种基于能量和信息的沟通方式,形成简单的群体网络,协同完成对复杂灵能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4. 产物应用潜力:其核心代谢产物“生命精粹”,经初步生物试验证实,对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具有显着的安定和修复作用,能有效中和低强度灵能污染造成的精神侵蚀;而其信息素则被发现可以作为一种“生物调和剂”,影响周边动植物的生长节奏与抗逆性。
这不仅仅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功能,更是首次在严格受控的实验条件下,证实了微观生命与宏观灵能环境之间,存在着如此精妙、主动且可被理解、可被引导的相互作用!这是一条连接生命科学与能量信息的全新桥梁!
一个月后,国内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探索》最新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林夕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长篇论文——《特定微生物对异常灵能场的感知、转化及生态调节作用研究》。
论文详细阐述了从风域湖异常菌株的发现、特性分析,到建立灵能-微生物相互作用模型,再到通过精控实验验证其感知、转化灵能及产生有益代谢产物的全过程。论文数据详实,论证严谨,首次引入了“生物场协同”、“灵能信息素”、“生命精粹”等全新概念,并提出了“微生物灵能生态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初步框架。
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国内乃至全球有限的、有资格接触此类研究的顶尖学术圈内引发了巨大轰动。这不仅是针对“深渊”威胁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为理解生命本身、理解生命与宇宙中各种能量形式的互动,开辟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方向。
无数贺电和合作请求雪片般飞向风域湖研究所。但林夕并未沉浸在荣誉中,她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落雁河畔,大盆地腹地清澈丰美的河流,但近年来因不明原因,后被证实与零星的低强度灵能污染扩散有关,导致生态系统有所退化、沿岸动植物出现萎靡现象的流域。
此刻,河流的一段被选为试验区的区域,正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河岸边,新移植的芦苇郁郁葱葱,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区域,叶片呈现出健康的油亮光泽。水面下,专门投放的、负载了优化菌株的缓释胶囊,正静静地发挥着作用。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们,持续地吸收着水体中残留的、极其微量的紊乱灵能因子,并将其转化为温和的“生命精粹”和信息素,弥散在河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