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给‘星脑’注入更多的‘战术智慧’,”羊羽对核心团队说,“不仅仅是‘如何拦截’,还要包括‘何时示警’、‘如何威慑’、‘何时必须果断出手’。这涉及到模糊逻辑、博弈论,甚至是对敌方决策心理的建模。”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去理解并执行蕴含战略风险的“威慑”任务,其边界和规则极其难以界定。
“这会不会……太危险了?赋予开火的判断权?”一位负责伦理与安全审核的专家谨慎地提出质疑。
“不是开火权,是‘应对建议权’和‘有限自卫权’。”羊羽纠正道,语气不容置疑,“最终决策,必须保留在可靠的人手中。但‘星脑’必须能在极短时间内,为我们提供最优、且符合预设规则的应对方案。我们要做的,是打造一把极度锋利且绝对忠诚的剑,而握剑的手,永远是人。”
争论再次展开,但目标已然明确。开发中心的工作重点,开始向更复杂的战术模型倾斜。大量的历史空间对抗数据、军事学说、甚至国际空间法条款,被输入“星脑”进行学习训练。屏幕上,无数条代表信息流、决策逻辑、武器射界的线条开始交织、蔓延,试图在那片寂静的虚空之上,编织一张独有的、智能的无形之网。
就在风域湖基地为“铸剑”与“织网”而全力奋战时,“暗影蜘蛛”的报复,以另一种更阴险的方式到来了。
这一次,不再是直接的数据攻击或能量对抗。
国家外太空监测中心首先发现了异常。几颗位于关键轨道的“龙御”卫星,其光学和红外传感器,间歇性地受到了强烈干扰。干扰源并非来自地面,而是来自几颗刚刚发射升空不久、隶属于某个中立国商业航天公司的“科学实验卫星”。
这些“科学卫星”轨道设计巧妙,总能出现在“龙御”卫星的敏感观测路径附近。它们释放的干扰信号并不强烈,却极其精准,恰好能覆盖特定波段的观测,仿佛是在进行某种“测试”或“挑衅”,却又巧妙地控制在不足以引发直接军事冲突的阈值之下。
“是‘探针’。”羊羽在接到报告后,立刻做出了判断,“‘暗影蜘蛛’在测试我们的反应机制,窥探我们传感器的盲区和抗干扰能力。他们在用这些‘白手套’,小心翼翼地触碰我们这张网的边缘。”
几乎同时,网络安全中心监测到数起针对基地外围合作研究所和供应商的、极其隐蔽的网络渗透尝试。攻击者目标明确,试图窃取与“燧石”材料工艺和“星脑”分布式算法相关的技术文档。这些尝试大多被及时发现并阻断,但其专业性和针对性,让所有人都脊背发凉。
“他们改变了策略,”在一次高层内部会议上,基地安全主管面色凝重,“从正面强攻,转向了外围渗透和体系试探。他们在寻找我们技术和防御体系的‘薄弱接缝’。”
林夕也感受到了压力。两个为“燧石”项目提供特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供应商,先后报告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员的商业间谍刺探。虽然核心配方并未泄露,但生产流程的一些非关键细节可能已经暴露。
“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林夕在项目组会议上,试图稳定军心,“‘燧石’和‘星脑’已经让他们感到了致命的威胁,所以他们才会如此不择手段。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加快速度,抢在他们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方法之前,形成无可撼动的优势。”
压力,有时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暗影蜘蛛”无形的逼迫下,“燧石”与“星脑”的进展,反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燧石”实验室。
经过对共振模型的彻底重构和材料涂层的三次迭代,第四次全功率耦合测试,稳定运行时间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五十秒!虽然距离最终目标仍有差距,但这跨越式的进步,让整个实验室沸腾了。那持续燃烧的能量流,仿佛已经触摸到了战略级武器门槛的边缘。
而“星脑”中心,针对“探针”卫星的骚扰,他们并未采取激烈的反制措施。相反,羊羽指令“星脑”启动“学习模式”,记录下每一次干扰的特征、模式、以及对方卫星的机动规律。
“既然他们想试探,我们就让他们‘帮忙’完善我们的数据库。”羊羽冷静地说。
几天后,当一颗“探针”卫星再次试图靠近一颗重要的“龙御”预警卫星时,“星脑”自主调度了附近三颗卫星的激光通信终端,对其进行了一次短暂的、高强度的、多角度的非合作式“照射扫描”。这种照射不会造成物理损伤,但其携带的强大信噪比信号,瞬间致盲了“探针”卫星的所有光学传感器,并使其内部电子系统短暂紊乱。
这次干净利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警告”,让后续的“探针”行为明显收敛了许多。“星脑”通过这次实践,验证了其基于学习预测的、非动能反制策略的有效性,那张“无形之网”的韧性与智能,初露锋芒。
月末,风域湖基地召开了代号“铸剑”的最高级别项目联席会议。
巨大的会议室里,林夕和羊羽分别代表“燧石”与“星脑”项目组,做了核心进展汇报。
林夕展示了“燧石-III型”稳定运行超过七分钟的能量流图谱和数据,并提交了下一步进行全尺寸、全系统集成测试的申请。“我们有信心在下一阶段,实现‘燧石’与‘龙腾环宇’主干的完美对接,让战略级能量投射从概念走向现实。”
羊羽则演示了“星脑”在“镜影防御”、“蛛网”计划初步实践以及应对“探针”骚扰中的表现,重点强调了其成长性和适应性。“‘星脑’正在从一颗强大的‘大脑’,进化为一套遍布苍穹的‘智能神经系统’。它需要的,是更强大的卫星平台和更充沛的‘能量’。”
两位核心负责人,一个聚焦于赋予太空战略层面的“雷霆一击”之力,一个致力于构建覆盖天地、智能应对的“绝对防御”之网。他们的报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未来图景。
联席会议最终形成决议:批准“燧石”进入全系统集成测试阶段,调动一切必要资源保障;全力推进“星脑”天基骨干节点升级和“蛛网”计划,并将其权限和资源优先级提升至与“燧石”同等高度;同时,成立专项小组,协调解决能源瓶颈与地面系统分布式生存问题。
会议结束时,已是深夜。
羊羽和林夕并肩走在返回生活区的山路上。远离了实验室和指挥中心的喧嚣,山风带着凉意,吹拂着他们因长时间工作而有些麻木的脸庞。远处,基地的灯火依旧璀璨,如同散落群山间的星辰。
“听说,‘燧石’的下一阶段测试,风险很高。”羊羽忽然开口。
“嗯,”林夕轻轻应了一声,望着远方的灯火,“能量等级太高,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但这一步,必须走。”
“ ‘星脑’也一样,”羊羽声音低沉,“赋予星脑更多的自主性,就像在悬崖边上行走。平衡不好,要么是束缚手脚,要么是失控风险。”
两人沉默了片刻,只有脚步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
“但我们没有退路,不是吗?”林夕转过头,看向羊羽。清冷的月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但那双眼睛里,却燃烧着与羊羽眼中同样的、坚定的火焰。
“是啊,没有退路。”羊羽望向深邃的、繁星点点的夜空,“对手不会给我们时间犹豫。我们必须把这把剑铸成,把这张网织好。”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
山风更劲,吹动着他们的衣角,也吹动着基地里那无数不眠的灯火。在这片看似寂静的群山中,一场关乎国运、关乎未来的宏大铸剑工程,正伴随着星脑的无声进化与燧石的炽烈燃烧,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剑已在炉中,网正在张开。苍穹之上,共和国的守护之剑,即将露出它真正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