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在南海某岛屿的军用机场平稳降落。短暂的停留期间,林夕、雷刚率领的先遣队与琼斯,以及部分优先装备迅速转乘上一架等待已久的、涂装为蓝白色的舰载直升机。巨大的旋翼再次轰鸣,带着他们飞向最终的汇合点——那片无垠的、在阳光下闪烁着碎钻般光芒的南中国海。
约一小时后,远方的海平线上,一个洁白的、线条流畅而有力的身影逐渐清晰、放大。那是一座移动的海上科技城堡,正是他们此行的母港和指挥中枢——“探索一号”综合科考船。
直升机逐渐降低高度,盘旋,最终稳稳地降落在“探索一号”后甲板宽敞的直升机起降平台上。舱门打开,咸湿而强劲的海风立刻灌了进来,带着海洋特有的气息和引擎低沉的震动感。
林夕第一个步下直升机,她用手稍微压了压被风吹乱的头发,目光迅速而锐利地扫过眼前的景象。
“探索一号”确实名不虚传。它的体型比一般科考船更为庞大,目测长度超过二百米,船体设计显然兼顾了稳定性与破浪性能。甲板上布局紧凑而有序,布放着多种大型科考设备的基座、吊臂和绞车系统。最引人注目的是船中部那座金字塔形的多层桥楼建筑,集成了驾驶台、实验室和居住区,顶部的雷达天线和各种传感器设备不停旋转,显示着它强大的感知能力。
一个穿着船长制服、身材高大、皮肤因常年 海风吹拂而略显粗糙、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的中年男子,带着几位高级船员和科学家代表,已经站在甲板上等候。他便是“探索一号”的船长,李振邦。
“欢迎登船,林夕博士,雷刚少校。”李船长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般的干脆利落,与周局长有几分神似,但更多了几分常年在海上锤炼出的豪迈与直接。他与林夕、雷刚分别握手,力道很足。“我是‘探索一号’船长李振邦。奉周局长和上级命令,本船及全体船员、科研人员,在此次任务期间,完全听从二位及羊羽所长的指挥。”
“李船长,辛苦了。感谢您和‘探索一号’的及时支援。”林夕得体地回应,同时将身后的琼斯简要介绍了一下,“这位是琼斯博士,此次任务的特邀技术顾问,在目标生物特性方面能提供关键支持。”她并未透露琼斯的真实背景,这是事先约定的安全策略。
李船长锐利的目光在琼斯身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并未多问,只是点了点头:“欢迎登船,博士。各位,一路辛苦,我们先安排大家入住,然后尽快召开任务简报会,时间紧迫。”
雷刚则立正,向李船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快速反应战队先遣小队指挥官雷刚,率队员十二名,向您报到!负责本次科考任务期间的水下作业安全保障、设备操作支援及船体护卫。请指示!”他身后的队员们也齐刷刷敬礼,动作整齐划一,一股精干强悍的气息扑面而来,与船上的科研人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船长回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很好!有你们在,我心里踏实不少。王政委,带雷少校和他的队员们去预留舱室安顿,装备入库清点。”
“是!船长!”旁边一位同样穿着船员制服,气质更偏政工干部的中年人应声而出,对雷刚做了个请的手势。
队伍迅速分流。雷刚带着队员们跟随王政委去安顿,而林夕、琼斯则在李船长和首席科学家孙教授的陪同下,开始初步熟悉这艘巨轮。
李船长亲自担任向导,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林博士,如您所见,‘探索一号’满载排水量约一万五千吨,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噪音低,机动性好。最重要的是配备了您要求的dp3级动力定位系统,”他指着船体四周水下若隐若现的多个推进器,“即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将船位误差控制在米级范围内,为精细水下作业提供绝对稳定的平台。”
他们穿过忙碌的甲板,进入桥楼内部。首先来到的是位于桥楼顶层的驾驶室。这里视野极佳,360度环海景一览无余。各种先进的导航、通信、气象设备遍布四周,船员们各司其职,气氛专注。
“这里是船的大脑。”李船长简单介绍,“我们会确保船只始终处于最佳作业位置和安全状态。”
接着,他们下到主甲板层,参观了核心区域——综合指挥控制中心。这个位于船体中部的舱室巨大而令人震撼。数十个大型操作控制台呈扇形排列,面向一面巨大的、由多块高清屏幕组成的综合显示墙。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船体状态、海图、气象数据、以及从国内刚刚传输过来的目标海域最新卫星云图和异常波动区预判图。
“这里将是任务期间真正的神经中枢。”首席科学家孙教授接过话头,他是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海洋学家,“所有水下探测设备的数据都将汇聚于此,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后。我们与岸基风域湖‘鸿蒙’中心建有高速卫星数据链,可实现实时数据同步和远程会商,水下考察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传回后方指挥中心。”
林夕看到一些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其中几个控制台上的标识正是“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控制台”、“水声通信主控站”。她满意地点点头。
孙教授继续介绍:“声学探测系统已经完成自检。多波束和侧扫声纳可以为我们绘制出海底的精细‘地形图’,初步圈定异常区域。水声通信系统可以保证与水下设备(包括AUV、RoV)的数据传输,虽然带宽和延迟不如光纤,但胜在灵活,范围广。”
离开指挥中心,他们又快步来到了主实验室区域。这里分布着干性实验室、湿性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地质样品处理间等,仪器设备琳琅满目。
“样品上岸,第一时间就在这里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孙教授指着一台台仪器说道,“我们有能力进行现场的元素分析、基因测序、微生物培养……最大限度缩短发现周期。”
最后,李船长带他们来到了后甲板作业区。这里是水下设备的“机场”。巨大的A型架吊车、万米级铠装光电缆绞车、RoV库房、收放系统一应俱全。虽然大部分重型探测设备还在从国内紧急调运装船的途中,但已经可以想象出未来这里繁忙的景象。
“RoV‘海斗号’、‘蛟龙’载人深潜器以及配套的支援吊车系统,预计明天由补给舰运抵,我们会连夜进行吊装和集成测试。”李船长指着预留的作业区说道,“‘平行宇宙’测绘器集群、AUV和水下滑翔机部队也将在同期到达。”
林夕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一些专业问题,李船长和孙教授都给予了详尽解答。琼斯也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尤其是那些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眼中流露出专业人士的兴趣。
初步熟悉结束后,李船长看了看表:“林博士,琼斯博士,我们先去会议室。任务简报会十分钟后开始,各部门主管都会参加。我们需要尽快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细节和分工。”
“好的,船长。”林夕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