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01章 净化壁垒与深海狰狞

第201章 净化壁垒与深海狰狞(1 / 2)

风域湖内部,“掘雷”行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和效率推进着。在巨大的、无形的压力下,整个安全部门和技术支持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高速运转。

医疗中心内,对刘明的会诊和治疗方案经历了反复的论证和磨合。基于对李振国脑中异常波动的研究,医疗组和心理专家组联合设计了一套非侵入性的神经共振干预疗法,旨在精准中和那异常的生物电信号,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宿主大脑功能。

治疗过程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刘明被安置在特制的电磁屏蔽医疗舱内,周身连接着密密麻麻的传感器。外部,一组专家团队实时监控着他的每一项生命体征和脑波活动。

“频率校准完毕,强度设定在阈值下限,准备第一次脉冲。”首席医疗官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冷静中透着一丝紧绷。

舱室内,微不可闻的低频脉冲开始作用。屏幕上的脑电图曲线立刻出现了细微的扰动。刘明的眼皮快速颤动,仿佛陷入了某种激烈的梦境。

“检测到目标信号区强烈抵抗!稳定性在下降!”

“注入神经镇静剂,稳定基础波形。调整脉冲相位,负向偏移0.3个点!”

“抵抗减弱!目标信号出现衰减迹象!”

治疗过程如同在微观的神经丛林中进行一场精细的排雷手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经过数小时漫长而煎熬的尝试,监控屏幕上,代表那异常植入体的生物电信号特征峰,终于在一次协调共振后,彻底消失不见,融入了正常的脑电背景中。

“信号清除!重复,目标生物软片信号已清除!”医疗团队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接下来的几天,刘明接受了严密的观察和一系列心理评估。结果显示,他脑海中那些被强行植入的混乱指令和冲动已烟消云散,记忆和认知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那个“导师”埋设的人肉炸弹,被成功连根拔起。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医疗组迅速对李振国工程师实施了同样的治疗,同样取得了成功。他脑中那模糊的低语和被暗示引导的冲动彻底消失。

与此同时,安全部门的搜查小组也捷报频传。凭借特制的宽频段谐振探测器,他们又在研究所两处极为偏僻的角落:一个位于地下三层消防水箱的夹缝内,另一个在实验垃圾处理区的旧管道深处,找到了两个同样伪装桥妙、结构与之前发现一致的“被动共鸣式精神暗示发生器”。

技术团队在绝对屏蔽的环境下对它们进行了拆解和分析,确认其内部核心是一种极其先进的生物相容性软体计算单元,其激活机制和暗示波发射原理远超当前公开的科技水平。

“三个‘雷’均已排除。根据对它们分布位置和潜在影响范围的分析,以及‘鸿蒙’对过去三个月所有异常行为报告和传感器日志的超级回溯计算,我们有99.7%的把握确认,风域湖内部已知的此类精神暗示装置已被全部清除。”安全主管赵伟向羊羽汇报时,虽然语气疲惫,但带着如释重负的坚定。

一场惊心动魄的内部危机,暂时得以化解。

“保持最高级别的内部安保监测,绝不能松懈。‘导师’的手段防不胜防。”羊羽命令道,但他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内部的威胁暂时解除,但外部的巨兽已然苏醒。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南太平洋那片深邃的海域。

“海渊”平台在接收到那条“升起”和“连接”的指令后,其内部的大型聚变反应堆功率持续攀升。高精度卫星遥感捕捉到其周围海水出现了明显的热扰动和微弱的水流变化,表明其推进系统可能已经启动。

但它并未立刻上浮或移动。

“‘鸿蒙’模拟推演结果,”林夕指着不断更新的数据屏幕,“它可能在为一次高能量输出做准备。或者……在等待‘连接’的对方就位。”

“连接……”羊羽反复咀嚼着这个词。与什么连接?另一个平台?卫星?还是某种更深层、更不可思议的东西?

“报告!”通讯频道传来“伏羲之网”监控组急切的声音,“检测到‘海渊’平台正上方海面出现异常电磁场聚集!强度快速攀升!模式……模式类似于大型能量投射装置启动前的征兆!”

全景态势图上,代表“海渊”位置的光点上方海面,一个红色的同心圆开始闪烁,并迅速扩大。

“它在海面投射了什么?”钱卫东院士惊疑道。

“不是实体物体,”数据分析员快速解读着信息,“是某种……结构化的强电磁场!范围在扩大,直径已超过五十米!能量级别极高,并且还在稳定增强!”

那感觉,仿佛一个无形的、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码头”或“接口”正在海面上迅速形成。

“所有侦查单位,后撤至安全距离!保持最高警戒!”羊羽立刻下令。眼前的一切已经超出了常规军事冲突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科技展示。

就在那海面无形电磁场的强度达到某个临界值的瞬间——

“海渊”平台动了!

它不是缓慢上浮,而是以其令人瞠目结舌的静音和高效,如同一条巨大的深海巨鲸,以一种稳定而决然的姿态,向着海面那无形的能量场高速攀升!

水下AUV传回的声纳图像清晰显示,那流线型的黑色巨物破开深海的水压,周身覆盖的海水被无声地排开,其表面那些疑似声学隐身材料的涂层在高速上浮过程中与水流摩擦,却几乎不产生任何空泡或显着噪音。

“上浮速度惊人!预计将在七分钟后抵达海面以下五十米深度!”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它要浮出水面?还是要在那个深度进行“连接”?

答案在几分钟后揭晓。

当“海渊”平台攀升至距离海面约一百米深度时,其光滑的上表面突然无声地开启了一系列复杂的舱盖,露出数十根粗大的、同样闪烁着能量微光的“触须”状装置从中探出,笔直地向上方延伸!

这些“触须”并非实体管道或机械臂,而是由高度凝聚的等离子体束和强磁场约束构成的、暂态的能量传导通路!

它们的目标,直指海面上那个已经成型的、直径近百米的无形电磁场!

“能量导引束!”“鸿蒙”能源分析单元发出了惊呼,“它们试图将平台聚变反应堆产生的巨大能量,通过这些能量束,注入到海面的电磁场中!这是……远程无线能量传输!但规模和技术方式前所未见!”

下一秒,数十根等离子能量束与海面的强电磁场完美对接!

嗡——

即使远在数百公里外的侦查设备,都瞬间捕捉到了一次剧烈的能量波动!一道肉眼不可见,但在特殊传感器下却璀璨无比的能量光柱,仿佛连接了海洋与天空,骤然出现在南太平洋的海面上!

庞大的能量通过这暂态的“桥梁”,从深海平台汹涌地注入到海面的电磁场中。那电磁场的中心,光芒越来越盛,甚至开始影响现实物质海面,使其微微凹陷,形成一个巨大的、平滑的碗状结构,周围的海水却如同被无形的力场约束,无法涌入填补。

“它到底要把能量传输到哪里?那个电磁场只是一个中转站吗?”林夕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

答案,来自九天之上。

“报告!近地轨道检测到异常高能量反应!坐标……坐标与海面电磁场焦点精确对应!有东西……有东西正在轨道上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