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73章 量子干渉

第173章 量子干渉(1 / 2)

“龙脊二号”首次测试的结果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13.5兆瓦的稳态输出已是世界纪录,远超国际同类技术,但距离设定的15兆瓦目标尚有差距,尤其是那最后时刻的剧烈波动,像一根尖刺,提醒着所有人前方道路的艰险。

测试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专注的气息。

“波动源已经定位。”赵建明指着屏幕上一条剧烈抖动的曲线,“问题出在光子集聚场的非线性谐振上。当功率超过14.5兆瓦时,集聚场内部产生的非线性力开始与主振荡频率产生干涉,形成正反馈,导致能量分布不均,最终引发系统振荡。”

方启航补充道:“我们的腔体设计在理论上可以抑制这种干涉,但实际制造精度和材料本身的微观不均匀性,可能导致了抑制效果不如预期。”

苏小满调出了一组模拟数据:“我的动态平衡算法在仿真中表现良好,但实际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模型慢了几个微秒。就是这微秒级的延迟,导致了控制时机错位,无法及时平息振荡。”

羊羽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汇报,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他的目光扫过那些令人头疼的数据曲线,最终停留在维尔切克教授发来的那份关于量子干涉效应的加密文件摘要上。

“大家的分析都很到位。”羊羽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问题在于非线性谐振的控制。传统的反馈控制和预设的动态平衡策略,在面对这种高度非线性、且充满随机量子涨落的系统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非线性谐振”几个字上画了一个圈。

“维尔切克教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是去抑制,而是去引导和利用。”羊羽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他建议引入可控的量子干涉效应。简单来说,我们在集聚场的关键节点,主动注入一个相位可调、强度可控的次级量子场,用它来与自发产生的非线性干涉场进行‘对抗’或‘中和’,从而破坏其形成正反馈的条件,稳定主集聚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概念的颠覆性。这相当于不是在堵洪水,而是在用分洪和导流的方式来治理。

“这…这需要极其精确的量子场调控技术。”方启航首先反应过来,眼中闪烁着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而且,这个次级量子场的参数如何设定?如何确保它起到的是稳定作用,而不是加剧干涉?”

“问得好。”羊羽点头,“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小满,你的任务最重。”

苏小满立刻坐直了身体。

“你需要重新设计控制算法的核心架构。”羊羽看向她,“不再是基于经典物理模型的预测控制,而是要引入量子决策层。算法必须能实时计算非线性干涉场的强度和相位,并瞬间决策出所需的次级量子场参数。这需要融合量子信息处理和经典控制理论。”

“这需要超强的算力…”苏小满沉吟道。

“研究所新采购的‘天河’量子计算模拟器已经调试完毕,优先分配给你使用。”羊羽毫不犹豫地说,“建明,你配合小满,重新建模,将量子干涉效应作为核心变量纳入系统模型。启航,你负责带队设计并加工量子场注入装置,精度要求会非常高,可能是皮米甚至飞米级别。”

任务被清晰地下达,团队刚刚因挫折而产生的些许迷茫瞬间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迎接新挑战的斗志。羊羽总是能在困境中指明方向,将巨大的困难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这是他能凝聚团队的关键。

散会后,众人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研究所仿佛一台精密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羊羽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仔细研读维尔切克教授发来的完整资料。资料非常详尽,甚至包含了教授本人一些未发表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推演。羊羽越看越觉得精妙,同时也感到一丝疑惑:维尔切克教授虽然是这个领域的泰斗,但这些关于具体应用和工程实现的构思,似乎过于超前和…成熟了?不像是纯粹的理论推导,倒像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或深度思考。

他拨通了林夕的内部电话。

“小夕,安全部门对维尔切克教授的那名博士后,审讯有进一步结果吗?特别是关于教授的研究资料,被窃取了多少?”

林夕的声音很快传来:“刚拿到最新报告。那名博士后主要窃取的是维尔切克教授关于非线性光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时间大概是一年前。至于这次教授提到的量子干涉控制思路,报告显示是教授近半年才集中研究的,那名博士后接触不到核心内容。有什么问题吗,哥?”

“没什么,只是觉得教授的思路太具突破性了。”羊羽暂时压下了心中的一丝疑虑,“可能是我想多了。安全方面呢?”

“研究所周边一切正常,那个张明也还在羁押审讯中,没有再发现其他可疑人员。但我们没有放松警戒。”林夕回答,“对了,周局长通知,明天上午有一个高级别的安全协调会,需要你参加。”

“好,我知道了。”

挂断电话,羊羽揉了揉眉心。技术难题和安全压力像两座大山,但他必须保持冷静。他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维尔切克教授的文件上,那些精妙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思想很快又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第二天上午,羊羽在国安部门的一处安全屋内参加了视频会议。屏幕另一端是周局长,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部门的领导,气氛严肃。

“各位,新科激光事件和后续的张明案,挖出了一条埋藏很深的国际技术窃取网络。”周局长开门见山,“这个网络背后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不仅涉及商业间谍,更与某些国家的战略遏制政策密切相关。”

一位来自高层三部的领导接口道:“综合多方情报,可以确认,‘龙脊’技术已被某些势力列为最高优先级的目标。他们的策略正在从‘窃取’向‘阻滞’和‘破坏’转变。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得不到,可能会试图延缓甚至阻止我们的研发进程。”

羊羽的心一沉:“这意味着…”

“意味着安全威胁升级。”周局长严肃地看着羊羽,“过去他们可能只是想偷技术,现在则可能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包括针对研发人员本身。羊羽,你和你的核心团队,是目前重点保护目标,也是最高风险目标。”

另一位负责技术安全的领导展示了几张图表:“我们监测到近期针对研究所网络的攻击尝试呈指数级增长,来源更加隐蔽,手段更加高超。虽然我们的量子加密和防御系统目前有效,但压力巨大。此外,我们发现了一些针对团队成员及其家人的非常规侦查手段,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生活规律、通过社交工程接近外围人员等。”

会议得出结论:必须进一步提升安保级别,实施“内紧外松”策略。对外保持正常的科研交流姿态,避免打草惊蛇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对内则要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管理,包括:

1. 核心团队成员实行非通勤制,近期集中居住在研究所生活区内。

2. 所有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必须通过安全部门审查和搭建的专用加密通道进行。

3. 加强物理安保,增设隐蔽监控和反狙击点位。

4. 对所有进入研究所的物资进行更严格的电子和物理扫描,防止硬件后门和爆炸物等威胁。

5. 制定详细的应急疏散和庇护预案。

羊羽心情沉重地接受了这些安排。他知道这不是小题大做,但一种无形的束缚感也开始萦绕心头。纯粹的科研环境,似乎正在离他远去。

回到研究所,他召集团队传达了安全协调会的精神。出乎他意料,大家虽然感到突然,但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放心吧羊所,就当闭关搞攻关了!”方启航甚至开玩笑道,“反正‘龙脊二号’的问题不解决,回家我也睡不着。”

“没错,安全第一。我们可不想辛苦研究成果被别人偷了去。”赵建明附和。

苏小满则更干脆:“我需要用的数据库都在内网,在哪干活都一样。”

团队的信任和支持让羊羽倍感温暖,也驱散了些许压抑感。

紧张的研发工作继续推进。研究所的生活区条件很好,设施齐全,大家很快就适应了这种“与世隔绝”的集体生活。工作成了唯一的焦点。

苏小满几乎住在了机房里,与那台强大的“天河”量子计算模拟器为伴。量子算法与传统控制理论的融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经常熬到深夜,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不断变化的模型可视化结果,记录着一次次尝试与失败。

方启航则带领工艺团队日夜攻坚量子场注入装置。皮米级的加工精度几乎是现有工业体系的极限,他们不得不自己设计新的加工工艺和检测方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赵建明的建模团队同样困难重重。将量子效应纳入宏观系统模型,变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算力和算法都是极致考验。

羊羽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并提供关键的技术指导。他同样是废寝忘食,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

期间,他与维尔切克教授又进行了几次加密视频通话,深入讨论量子干涉效应的细节。教授的知识渊博和思维敏锐令羊羽受益匪浅,但那丝疑虑仍未完全散去——教授对一些工程细节的熟悉程度,偶尔会超出理论物理学家的范畴。他暗中让林夕通过安全渠道,更深入地调查维尔切克教授近期的研究活动和合作者情况,但叮嘱不要引起教授本人注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展缓慢但确实存在。苏小满的算法迭代了数十个版本,终于在一次模拟中成功稳定了虚拟的“龙脊二号”系统长达五分钟。方启航团队也加工出了第一批符合要求的量子场注入器原型,虽然良品率低得可怜,但至少证明了可行性。

然而,就在团队看到一线曙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