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与艰苦尝试,最终,他们通过对算法结构进行大胆而巧妙的重新设计,成功跨越了这道难关。新版本算法在处理千万级数据时,速度提升了二十倍,而且准确性还有所提高。
太棒了!林夕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计算结果,忍不住和李教授击掌相庆,这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
随着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成功攻克,技术革新迎来了令人瞩目的显着成果。新的传感器与优化后的算法犹如两把利刃,精准切入试验环节。在季度评估中,试验数据的准确度提高了78%,分析效率提升了十五倍,能耗反而降低了30%。
这简直是个奇迹,前来考察的上级领导看着演示报告,连连赞叹,你们创造了行业新标杆!
团队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声誉如日中天,进一步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科研机构纷纷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契机。美国的专家团专程来访,欧洲航天局发来合作邀请,甚至连一向封闭的某国军方都表达了技术交流的意愿。
羊所长,NASA的Sith博士握着羊羽的手说,你们在高温传感技术上的突破,将改变整个高超声速领域的研究格局。
羊羽谦虚地笑笑:科学无国界,我们愿与全世界同行分享成果,共同推进人类科技进步。
在此如日中天的发展态势下,羊羽深知机不可失。一个雨后的清晨,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天边绚丽的朝霞,拨通了林夕的电话:是时候了,我们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下一个战略目标。
三天后,研究所最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国内顶尖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材料学家、控制理论权威济济一堂。羊羽站在讲台上,激光笔的光点在巨幅投影上跳动,展示着国际高超声速技术的最新进展。
诸位,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今我们的激波风洞在强激光武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前沿研究领域,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然而,他点击切换到下一页,显示出各国风洞性能对比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若要在高超声速技术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引领潮流,就必须将风洞的性能提升至20马赫以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占据优势,保持技术领先,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会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的目标震撼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风洞也只能达到12马赫,20马赫意味着要突破多项技术极限。
白发苍苍的钱院士第一个打破沉默:年轻人有魄力!但这个目标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挑战,你们有具体方案吗?
林夕从容起身,调出一组详细的技术路线图:感谢钱老的提问。经过半年多的预研,我们初步确定了三个突破方向...她的讲解专业而深入,从爆轰驱动原理到新型耐高温材料,从智能控制系统到先进测量技术,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羊羽和林夕的这一提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专家组中激起千层浪,赢得了热烈响应。会议延长了整整两个小时,专家们争相发言,提出建议和补充。最终,论证委员会全票通过了这项提案,认为这不仅是宏大目标,更具超前性与战略性眼光,仿若为团队乃至整个科研领域指明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会议纪要迅速呈报到院里,杨稼轩院长在仔细阅读后,不禁面露惊喜之色,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喃喃自语道:这个羊羽、林夕,当真不简单啊!
第二天一早,杨稼轩院长与李书记一同约见了羊羽和林夕。宽敞明亮的院长办公室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深红色的地毯上。杨院长亲自为两人泡了茶,面带微笑,眼中满是赞许:以你们研究所如今取得的斐然成绩,若能在未来5年内持续保持,这在国内外科研界都将是空前的壮举。
李书记接过话茬:我和杨院长认真研读了专家组讨论的纪要,你们提出的发展研究20马赫风洞技术,极具战略眼光。他翻开笔记本,高层刚刚打来电话,对这个项目表示高度关注。
羊羽挺直腰背,双手放在膝上,认真阐述道:院长,书记,提高激波风洞马赫数的核心要点,在于驱动方式的优化。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精装的技术方案,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驱动手段,分别是爆轰、自由活塞、轻气体加热以及激波动力学控制的缝合运行与卸爆技术。我们现有的12马赫激波风洞,采用的便是爆轰驱动技术。
他翻开方案书,指着复杂的原理图解释道:传统单级爆轰驱动存在明显的taylor稀疏波效应,限制了性能提升。而我们的创新点在于...羊羽的讲解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工程实践。
林夕紧接着补充道: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确定的预研方向是双爆轰驱动与卸爆技术。她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模拟动画,双爆轰驱动模式可有效消除taylor稀疏波的不利影响,显着延长有效试验时间,同时大幅提高激波马赫数。而卸爆管技术则用于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进一步提升驱动效率。
动画中,复杂的波系相互作用清晰可见,两种爆轰波的精确同步产生了惊人的能量叠加效果。杨院长和李书记看得入神,不时点头。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预研的道路上稳步推进,林夕自信地说,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原理验证实验,有十足的信心攻克其中的难关。
杨院长激动地站起身,绕过办公桌紧紧握住羊羽和林夕的手,久久未曾松开。这一动作,不仅是对他们坚定支持的有力表达,更是一种无声却深沉的感谢。李书记也走过来,用力拍了拍羊羽的肩膀:好!院里会全力支持你们!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与此同时,院所内的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崭新的职工宿舍楼已经封顶,现代化的实验楼也初现宏伟雏形。工地上,塔吊挥舞着钢铁臂膀,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下班时分,许多科研人员都会驻足观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听说新宿舍全部是智能家居系统,年轻的研究员小陈对同伴说,还有健身房和图书室呢!
他的同伴笑着回应:我更期待新实验楼,据说要安装亚洲最大的真空舱,可以模拟近地轨道环境!
职工们目睹着院所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食堂的电视里,正播放着关于研究所的专题报道,画面上闪过羊羽和林夕在实验室工作的身影,旁白称他们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标杆。
在一次全院大会上,庄严的礼堂内座无虚席。杨稼轩院长站在台上,身后是巨大的研究所徽标。他神情庄重而自豪,声音洪亮地回荡在会场:羊羽和林夕所带领的团队,堪称我们院所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在科研成果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院所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关键的是,在精神层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台下的科研人员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不少人低头做着笔记。年轻的研究员们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而资深专家们则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一心只为院所的长远发展着想,杨院长继续说道,语气愈发激昂,当3.3亿经费到账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奖励,而是全院的基建改造和未来发展。这种高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并传承发扬。
话音刚落,台下顿时响起如雷般的热烈掌声。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表达了全院人员发自内心的敬意。所有科研人员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聚焦在坐在前排的羊羽和林夕身上。
羊羽和林夕并肩站在台上,面对全院的认可,心中感慨万千。羊羽回想起当年前研究所初创时的艰难,想起那些通宵达旦的日日夜夜;林夕则想起了团队一次次攻克难关的喜悦,想起了家人对她常年加班的包容与支持。
他们深知,这份荣誉并非属于个人,而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拼搏的结果。羊羽转过身,指向台下各个团队的成员:这些成绩属于在座的每一位!是大家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天的成就!
台下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次还夹杂着欢呼声和口哨声。老刘等资深工程师眼含泪光,年轻的研究员们激动地互相击掌。在这如潮的掌声中,羊羽和林夕更加坚定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决心。他们相视一笑,无需言语,彼此都明白对方心中所想: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更艰巨的挑战、更辉煌的成就,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和整个团队。
会议结束后,夕阳的余晖洒在研究所的主楼上,将强激光武器研究所几个大字映照得熠熠生辉。羊羽和林夕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远处,新实验楼的钢结构在夕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一座正在崛起的科学圣殿。
明天就要开始20马赫项目的正式立项工作了,羊羽说,声音中带着掩不住的兴奋,我刚刚收到消息,上级已经批准了第一期的特别经费。
林夕微笑着点头:是啊,新的征程开始了。不过在那之前今晚是不是该犒劳一下团队?大家已经连续加班三周了。
羊羽爽朗地笑了:当然!今晚不醉不归!他掏出手机,安排食堂准备火锅,并在团队群里发了条语音:全体注意!今晚火锅聚餐,庆祝阶段胜利!顺便...讨论一下20马赫项目的分工。
林夕忍俊不禁:你呀,连聚餐都不忘工作。
羊羽收起手机,望向远处的地平线,那里最后一缕阳光正缓缓消失:因为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科研任务,更是国家的未来啊。
夜幕降临,火锅店里的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深夜。而在研究所的某个实验室里,一盏灯依然亮着——那是值班人员在监测着正在进行的长期试验,也是科研事业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